他深信,自2014年末以来,虽然政府不断推行了诸多调结构改革举措,然而鉴于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渐加剧,尤其是实体经济的持续滑坡,稳定增长已然成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焦点。
然而,在当前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之下,主要以扩大需求为主导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已相当有限。在此种情形下,若继续采取过度刺激需求的策略,恐怕只会令问题愈发严重。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应致力于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及效率。”
因此,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低成本以及弥补短板便成为了2016年各行业需全力以赴完成的五项重大任务。这些任务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手段,并与机床工具行业紧密相连。
“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上述的恶性循环便能得以破解。其关键在于从产能过剩的环节着手进行解决。尽管解决过程必定充满挑战和风险,但这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陈惠仁表示,只要能够战胜短期的痛苦,成功破解上述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的增长新动力便能得到恢复,这也是他坚信未来前景向好的主要依据。
然而,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痼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因此在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保持下滑趋势的大环境下,2016年机床工具消费市场的下行压力预计不会有所缓解。
除此之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提出势必引发政策和操作层面的诸多变革。这无疑预示着新的环境转变,即需求侧刺激力度的相对减弱,这也无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短期阵痛。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2016年市场或许会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例如,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有力推动高铁、电力(包括核电)装备市场的复苏;再如,受益于需求端政策的拉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产销量的回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以及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所有这些更为精准的产业政策必将催生相关领域市场需求的增长。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陈惠仁建议机床工具企业要做好“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的充分准备。在他看来,唯有做好长期调整转型的准备,方能制定出理性且科学的战略和行动方案,进而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
“弯道超车固然令人欣喜,一举颠覆则更具诱惑力,但终究只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超车和颠覆的那一刹那的精彩与刺激,而忽视他人长时间卧薪尝胆、默默无闻的积累与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