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起至2014年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持续上升,年增长率维持在25%左右。自2010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安装工业机器人高达14980台,而2011年更是达到2.26万台,同比增长达50.7%;2001-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远超同期全球机器人市场的10%。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36560台,成功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共售出5.5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售量的近四分之一。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7.5万台,约占全球的30%,这意味着全球每销售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销往中国。
从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来看,中国每万名工人中仅有30个机器人,而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中有62个机器人。目前,日本的密度是中国的11倍、德国的10倍、北美的5倍,这预示着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需达到15万台,2025年销量为26万台,2030年为40万台。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21万台,实现这一阶段目标后,有望在2025年和2030年继续完成发展目标。
在产业链上游,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属于核心零部件产品,受到技术、工艺、规模等企业自身因素以及材料、配套体系等非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这类产品的国产大规模应用仍需一段时间。然而,从事核心零部件生产的国产企业如秦川发展、华中数控、新松机器人等值得关注。
截至2014年底,从事中游机器人本体生产的国内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中新松机器人、锐奇股份与广州数控等为代表。尽管这一环节国内企业参与度较高,但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崛起尚需时日。
下游系统集成市场规模最大,与机器人直接相关的部分约是机器人本体市场容量的3-4倍,因此在中短期内备受业界瞩目。国内现有超过1000余家企业从事这一环节。代表性企业包括艾录股份、华意隆、科慧科技、林科曼等。
在市场前景向好的同时,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亦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内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面临空心化与边缘化;外资企业深度布局,意图在中国实现全产业链本土化。
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薄弱、产品从研发到实际应用转化率低、产业资金运转困难,这导致了工业机器人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本土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外资品牌压制。2014年5.5万台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中,外资品牌占据半数以上,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仅售出1.6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