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德国,我惊讶地发现卫生间里的马桶水箱竟然巧妙地“隐匿”在墙壁之内,冲水开关则镶嵌其中,这令我不禁回想起一个曾经的疑问:若水箱内零部件出现故障,岂非必须破墙修复?然而,德国人以其卓越的技术自信向我展示:水箱及零配件使用数十年亦能维持正常运行。
在德国居住时间愈长,便会发现越来越多如璞玉般隐藏于平淡生活中的“震撼”细节:为何德国的道路几乎见不到积水?为何德国的锅具如此耐用?为何德国的城市中鲜少见到杂乱无章的电缆电线?
人口约8000万、国土面积与我国云南省相仿的德国,拥有2000余家世界级品牌。从水箱到铁锅,从道路到房屋,为何“德国制造”品质卓越?其奥秘或许在于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工匠精神”。
近期,“工匠精神”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从各类“德国制造”产品到日本的马桶盖,从被视为传世珍藏的瑞士钟表到荷兰的“王室供应商”,这些海外名品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然而,关键问题在于,谈何容易?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将其融入实际工作之中。
“工匠精神”象征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代表着专业精神与职业操守,更寓意着对规则、规定的敬畏与遵循,以及对高品质产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即便我明知明日世界将崩塌,今日仍应种下葡萄树。”这是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名言,讴歌了德国人民族性格中坚定执着的一面。在德国人眼中,严格遵守规则是天经地义之事,“工匠精神”亦如同定律,无需大惊小怪。
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环境中无人歧视“蓝领”技工。至今,德国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可能逊于管道工,而高级技工的待遇甚至可能高于大学教授。
一整套制度在保障着“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自中世纪行会开始,德国已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备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1969年,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明确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职责,推动实施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大约有350种官方认可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所谓“一证在手,终身无忧”。德国年轻人中,约每三人中有两人通过“双元制”教育获得证书并顺利就业。此外,德国政府还对技工再教育提供补贴,仅2014年就有超过17万技工享受到相关福利。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续。坚持技术创新、持续不断开发独特新品,这正是众多德国中小企业能够跻身世界级行业翘楚的秘诀。自21世纪以来,新能源在德国蓬勃发展,太阳能电池板逐渐成为新建房屋的“标配”便是明证。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塑造“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摒弃“短平快”式的急功近利心态。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拧紧一颗螺丝钉做起,让“工匠精神”成为理所当然,并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