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取得我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级产品的重大突破,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颁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指出,应遵循“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致力于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两突破”、“三提升”,即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未来五年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构建相对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要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引。例如,2012年4月,科技部公布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根据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
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规划,再到产业路线图,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我国针对机器人的扶持政策一直在持续推行,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数量众多,产量规模庞大,市场份额正在逐年攀升。
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14年世界机器人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到2017年,中国生产和使用的机器人总量将由目前的16.2万台增长至42.8万台,而北美地区预计总量为29.2万台,欧洲最大的5个经济体预计为34.3万台,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首要使用大国。
在优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望涛看来,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已基本成型,关键零部件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实现了自主生产。
望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产品结构上直角坐标、SCARA、关节型、并联机器人均已具备,汽车、电子行业是机器人使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并正在迅速向其他行业拓展。
望涛指出,从三大核心零部件到各类机器人本体,再到各行业系统集成,以及人才培训、服务等后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初步完善,并涌现出汇川技术(伺服驱动)、沈阳新松(AGV)、成焊宝玛(汽车焊装集成)等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