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024-12-03 工业品商城91
核心提示:依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截至2014年末,我国已有70多家上市企业实施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的并购或投资,而我国涉及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了4000家。 然而,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我国的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为三轴和四轴的机器人。而高端核心技术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

  依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截至2014年末,我国已有70多家上市企业实施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的并购或投资,而我国涉及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了4000家。

  然而,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我国的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为三轴和四轴的机器人。而高端核心技术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的3.65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外资机器人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导,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高达96%;相比之下,国产机器人则主要分布在行业的低端领域,主要应用于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

  “从事机器人关键路部件、本体研制和系统集成的厂商数量众多,但在盈利能力、高端市场占有率、关键零部件的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罗高瞻对记者表示。

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的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然而盈利能力却不尽如人意,机器人本体业务亏损面高达70%。

  “部分地方政府过于重视产业园区建设,对于技术积累、研发能力、市场化的历程估计不足,重复性投资现象严重。”望涛对记者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中国在建和已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30个,规划年产值总计超过4000亿元。

   “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量的增长大于质的增长,缺乏核心竞争力。”望涛表示。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70%的工业机器人销往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5.7万台,同比增长56%,约占全球销量的1/4。中国本土机器人厂商销售量为1.6万台,同比增长78%;国外机器人厂商销售量为4.1万台,同比增长49%。

   另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而韩国(437台/万名产业工人)、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由此可见,我国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这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罗高瞻表示,高端机器人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及时间的投入,且风险较高,这导致厂商纷纷扎堆中低端市场,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