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尚显匮乏,这无疑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所在,而技术的突破与积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望涛表示。然而,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及科研机构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例如沈阳新松。
罗高瞻向记者指出,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不完善,尤其是尖端技术的缺乏,同时,我国在实践应用经验的积累上相对不足。
据悉,机器人技术是一个融合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系统等多重高端技术的综合性产业,各类机器人的需求各异。例如,能够进行手术操作的机器人与工厂拧螺丝的机器人在需求上显然存在差异。唯有完善且技术先进的产业链配套,方能推动整个机器人技术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机器人技术的终极目标在于实际应用,以更大程度地释放生产力。这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在试错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然而,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时间较短,应用范围有限,导致相关实践经验严重不足。
“中国在尖端智能技术、关键零部件、标准化体系建设、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既缺乏创新创造的氛围,也缺乏相关服务体系的支持,导致向高端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罗高瞻表示。
公开信息披露,在2014年的伺服系统市场TOP15厂商中,前三名均为日系品牌,总份额高达45%。西门子、博世、施耐德等欧系品牌占据高端市场,整体市场份额约为30%。而国内企业的整体份额则低于10%。
望涛介绍称,机器人减速机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态势,在普及阶段,国产减速机尚无法实现全面进口替代。RV减速机作为纯机械的精密部件,其材料、热处理工艺以及高精度加工机床缺一不可。我国在上述几个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非仅凭单个企业便可解决。
事实上,无论是机器人核心技术的落后,还是产业链的不完善,抑或是经验积累的缺乏,这些问题或许都需经过时间的历练方能得以解决。
罗高瞻提出,体系的健全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得到国家与企业的共同推动,方能提升研发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拓宽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