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物联网?有人或许以为它仅限于传感器,或者狭义地理解为M2M(机器对机器)的范畴。然而,早在1999年,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便提出了“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理念,以此揭示了物联网的基本核心。初期的物联网以射频识别(RFID)技术为依托,主要聚焦于物流领域的应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物联网的内涵已逐渐演变为多元化形态。IBM公司预测未来物联网将会成为推动世界更加美好的关键动力,并阐述了其所带来的三大核心价值:崭新的市场机遇、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更为智能化的运营策略。
回顾过去的五年间,我国物联网产业经历了怎样的蓬勃发展历程呢?据分析,从百度指数数据来看,物联网在当前社会中所受到的关注度正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热度持续不减。与此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相关领域也备受瞩目。
众所周知,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历经多年发展之后,曾面临诸多曲折与挑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先生表示,在他担任该职务期间,曾经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份政府的邀请函,希望联盟能够前往当地建立物联网产业园区。在此背景下,众多物联网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相关初创企业亦层出不穷。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预期般美好。
张建宁先生认为,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人们对于物联网的概念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其次,我国物联网发展模式尚存不足之处。
关于如何界定物联网的概念,张建宁先生建议应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物联网是IOT(Internet Of Things),是基于物理实体的互联网,它源于互联网,但又超越互联网,因为它不仅具备感知能力,还能够实现反向控制;其次,相较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物联网呈现出明显的强中心化趋势,每一个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都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超级控制中心,因此物联网将彻底颠覆互联网模式,由失控走向智控;再次,重构物联网的感知、传输、智能应用、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六大环节的价值链条;第四,把握住“运”(运营)和“管”(管理)这两大关键价值链环节,从物联网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物联网商业模式;第五,物联网新型商业模式应包括软件、服务以及社群的有机结合;最后,互联网连接全球,在感知、传输、应用三者之间,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均可为物联网所用。
至于我国物联网产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张建宁先生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部分地区盲目追求产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并不可取,许多企业仅仅局限于在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这三个层次的物联网架构中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进,难以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