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完善政策扶助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产品销售补助金等多个层面,制定针对性强且完备的扶持策略,从而显著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利用率;其次,深度研究并制订相关行业应用的指导方针,使其更有可操作性;再者,积极鼓励各类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身于机器人产业领域,全力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能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实现直接融资。
持续加大人力与物力投资进行技术研发。首先要加快技术研究步伐,努力突破产业内的技术瓶颈;其次,应紧密贴合市场应用需求,全面开展工业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和制作工艺技术研究,积极攻关并实现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产业化;再次,充分盘活并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持续推进研发平台、应用验证平台以及整机及其关键部件检测中心的建设工作;第四,创建涉及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驱动和控制等方面的下一代技术研发平台,同时还要关注并致力于没有纳入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中的诸如能源、大数据、安全和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深度开展示范应用。首先,我们要围绕着加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的迫切需求,大力推动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在汽车、电子、纺织、物流、国防军工、民爆、制药、半导体、食品等众多行业中,广泛开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活动;其次,积极推进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示范应用。
集中优势力量突破重点产品。我们将集中主要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全力突破面向汽车、电子等高端应用领域的2至3种工业机器人。首先,我们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牢把握总体技术,并形成大规模的应用,以此带动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蓬勃发展;其次,我们会根据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特性,精心挑选细分市场,推出一系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逐步占领国内中小企业用户市场。
迅速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标准。首先,我们要迅速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心,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步骤,引导全国机器人产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形成由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和零部件及产业服务企业共同协作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其次,我们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行业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以及产品标准和相关应用标准。
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我们要切实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机制。借助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机构的力量,通过实施大型合作项目,联手企业培养出涵盖研发、生产、维护直至系统集成在内的多层次技术人才;其次,我们要运用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实际项目锻炼来培育人才;最后,我们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