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繁荣表象
企业数量众多
权威途径数据显示,全国共 800 家机器人企业,其中本体企业 200 家左右。而稍早些时候,通信世界网的数据是全国带 “机器人” 三个字的企业约 3400 家。民间和地方政府的不完全统计甚至更高,如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 4000 家。
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全国平均一天注册几家机器人公司,很快可能会有上万家机器人企业,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
地方政府大力推动
截至 2015 年,全国共计有 36 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各地纷纷制定产业规模目标,如深圳预计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将达到 2000 亿,广州、重庆、南京、湖北等四地将机器人产业规模目标定在达到或超过 1000 亿元,上海、东莞等地的目标则是超过 500 亿元。
地方政府给出真金白银的补贴,如深圳自 2014 年起至 2020 年,市财政每年安排 5 亿元补助机器人等产业;东莞在 2014 - 2016 年,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 2 亿元资助企业 “机器换人” 计划;广东省政府今年 4 月将 2016 年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的机器人发展专题资金约 3.6 亿元下达到各地级以上市相关部门。
国家政策支持
2016 年 4 月 26 日,《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 年)》出炉,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解读称,到 20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 10 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 300 亿元。
二、繁荣背后的问题
产业规模与目标差距大
2015 年中国机器人销售量只有 7 万台,产值 140 多亿元,除去外资产品占比的 85%,国内产品仅 21 亿元的销售额。工信部统计的 800 家机器人企业年销售额平均不足 300 万;若按民间统计的大口径,大部分名为机器人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销量可言。
即便达到产业规划提及的 2020 年目标,中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总的销售收入也不过 500 亿,尚不及广州一地发展目标的一半。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存在 “结构病”,如重组装轻自主开发、重产量轻质量、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核心技术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重成品生产疏于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的统一制定。
产业分布处于小、散、乱的状态,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发展动力不明晰
大量外部资本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试图挤进机器人产业,但进入这个行业的动力何在并不明确。一些企业可能是受地方政府补贴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但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地方政府的热情和补贴
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给予大量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企业的盲目跟风,导致产业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市场信息不完整
市场信息有效采集与发布的残缺不全,使得企业难以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容易盲目进入市场。
缺乏有效的产业引导
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但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引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差异化竞争。
四、应对策略
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生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整合各地机器人产业园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完善市场信息服务
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布,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总之,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完善市场信息服务等措施,才能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