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器人产业补贴现状
企业获得补贴情况
绿能嘉业虽专注石墨烯电暖产品,但因一项关于大型光伏电站除尘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机械手产品)获得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专项 40 万元资金补助,且公司并不想将该技术转化为产品销售。
东部省份一家工商注册信息未含机器人业务的公司,凭借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机器人技术获得当地科委数百万资助,负责人称 “找了不少关系,费了一番周折”。
上海市某中小板公司,主营业务为电梯控制系统,2013 年进入机器人行业,其 “工业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 被列入 “2013 年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2014 年一季度获得 340 万元财政补贴。
科研项目补贴来源
这些科研项目的补贴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经费。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是科技部管理的 863 项目,一般由大中院校联合企业申报课题,有省级、直辖市级别以上科委等行业权威部门机构推荐,监管体系严格。而以地方各级科委的课题和项目,则较难避免 “滥竽充数者”。
二、补贴乱象产生的问题
企业发展方向偏离
部分企业为获得补贴而进行机器人科技研发,并非真正致力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如绿能嘉业获得补贴后仍专注石墨烯电暖产品,未将机器人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销售。
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为尽快结题,不少研究机构和企业从外边买来几乎所有机器人零部件,加进自己所谓的 “创新”,造出的机器人质量难以保证,科研课题水分大。只要求有一台机器人摆在那里,不要求转化为真正的产品销售,结题后可能中止应用。
资源浪费与不公平竞争
这种补贴乱象导致资源浪费,真正有实力、致力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企业可能因竞争不过那些善于套取补贴的企业而发展受阻,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补贴政策执行漏洞
虽然科研项目申报程序严格,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补贴的情况。地方各级科委的课题和项目监管相对较弱,容易出现 “滥竽充数者”。
企业短期利益驱动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如数百万的资助对年销售收入不足千万的小企业助益颇大,不惜通过找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补贴,而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应对策略
完善补贴政策与监管机制
加强对补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监管,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支持有实力、有潜力的机器人企业和科研项目。严格审核申报企业的资质和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题验收的监督。
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套取补贴的企业和机构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
引导企业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来获得市场竞争力,而不是依赖补贴生存。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真正有实力企业的支持
识别和扶持那些真正致力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企业,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建立企业扶持名单,对名单内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服务,帮助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