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补贴乱象:首台(套)政策之困与下游应用风险

   2024-12-06 工业品商城14
核心提示:一、首台(套)产品补贴引发的问题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补贴 利益驱使和首台(套)数量限制下,一些企业通过注册多个公司申请首台套项目资金,导致不公平竞争。例如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 10 台(套)补贴,若十家公司则 100 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补贴,使得正规企业卖 1000 台产品赚的钱不如这些企业 100 台产品获得的补

一、首台(套)产品补贴引发的问题

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补贴

  利益驱使和首台(套)数量限制下,一些企业通过注册多个公司申请首台套项目资金,导致不公平竞争。例如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 10 台(套)补贴,若十家公司则 100 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补贴,使得正规企业卖 1000 台产品赚的钱不如这些企业 100 台产品获得的补贴多。

  缺乏技术、资金和资源的企业通过买 “白牌机” 进行贴牌销售,或者利用自己厂生产线技改,获取地方政府补贴。有的购买国外产品,有的购买国内产品,改改颜色、换换款式就宣称是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地方政府辨识能力不足与监管漏洞

  尽管首台套政策有门槛,需要各种检测报告等背书,但由于技术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辨识的能力。

负责补贴发放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进行实地验收,即便有验收,对设备技术的限定以及应用规范等也并不真正了解。销售额以企业自己提供的销售发票为准,企业容易通过发票作假等手段拿传统业务的销售额去顶替机器人销售,拿到补贴用于传统业务运营,造成贴牌套取补贴的现象。

二、机器人下游应用补贴的问题

补贴引发的短期行为

  在劳动密集产业集中的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等地启动了下游应用市场的补贴计划。但一些企业为了申请补贴临时买几台机器人,只为应付领导视察,而不真正关注机器人在生产线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三不问” 客户带来的行业风险

  企业对机器人在生产线应用中的细节 “三不问”,只要能在领导视察时能动就行。这种短期行为和不重视实际应用的态度,对机器人制造企业来说虽乐见其成,但却是行业的一个危险信号,可能导致行业发展陷入不良循环。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补贴政策设计不完善

  首台(套)政策在数量限制、企业资质审核、补贴发放标准等方面存在漏洞,容易被企业钻空子。

   下游应用补贴计划缺乏对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和效果的考量,过于注重形式和短期目标。

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地方政府在技术辨识、实地验收、销售额审核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和严格监管,导致补贴被滥用。

企业的短视行为

   企业为了获取补贴,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应对策略

优化补贴政策

   完善首台(套)政策,加强对企业资质的审核,严格限制企业通过注册多个公司获取补贴的行为。提高补贴发放标准的科学性,综合考虑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实际应用效果等因素。

   改进下游应用补贴计划,加强对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评估,建立补贴与实际应用效果挂钩的机制,确保补贴真正用于推动机器人的有效应用。

加强地方政府监管

   提高地方政府在技术辨识方面的能力,可通过聘请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技术审核。加强实地验收,严格审核销售发票等材料的真实性,建立健全补贴发放的监督机制。

引导企业树立正确发展观念

   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补贴。鼓励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来获得市场份额和发展机会。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