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 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 200 亿元,新装机量全球占比超 50%。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连续 13 年居世界第一,并且连续两年市场份额超过全球一半。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今年以来,从人形机器人加快产业化落地,到工业机器人市场继续领跑全球,功能种类更加丰富。研究机构预测,“十五五”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 4000 亿元左右。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取得了重大突破。沈阳新松推出国内首款七轴人机协作机器人,天智航的 “天玑” 骨科手术机器人进入特定审批程序,“海斗” 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成功试验与应用。实现 6 公里 / 小时稳定奔跑的北京人形机器人 “天工” 惊艳亮相,采用了成本更低的纯电驱技术,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 “拟人奔跑”。国内人形机器人迎重大核心技术突破,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视觉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 R-DDPRM。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工业机器人方面,包括沈阳新松、埃夫特、广州数控、哈博实、新时达、埃斯顿和巨一焊接等一批本土机器人制造骨干企业得到快速成长;服务机器人方面,骨干企业主要有科沃斯、康力优蓝、纳恩博、风行天下、优必选等,并在细分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销量不断提升。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占比逐年提升,坐标机器人占比逐年下降。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工业机器人已经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领域迅速拓展,服务机器人已经在医疗、餐饮、消费、消防、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新产品不断涌现。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智能机器人” 重点专项的深入推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发挥作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各级政府对机器人科技研发的持续支持,新产品、新技术将不断取得突破。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揭牌,逐步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