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推进重大标志产品率先突破,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并完善检测认证体系。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制定专门针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同时,优化税收政策,对机器人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降低企业负担。加强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融资服务,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推进重大标志产品率先突破,聚焦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度减速器、高端伺服系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突破技术瓶颈。加大对重大标志产品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如培育建设省级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各类研发平台。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补短板锻长板,支持 “链主” 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着力推进应用示范,深入实施 “机器人 +” 应用行动,政企协同搭建产品供需对接与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立机器人产品体验和推广应用中心。面向制造业、农业、矿山、建筑、医疗、安全生产、商用服务等领域,组织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促进制造企业与应用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共享服务模式,通过短期租赁、系统代运营服务、智能云服务等方式,加强机器人产品推广应用。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机器人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引,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 “链主” 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资源,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优、综合效益好的 “领航” 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化机器人产业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建立并完善检测认证体系,实施标准规范引领工程,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加快共性技术要求、产品通用规范等标准研究制定。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支持机器人整机企业实施关键零部件验证,推进整机及关键功能部件第三方评价和认证体系建设,提升试验验证能力,满足企业和用户的检测认证需求,提高产品性能与可靠性水平。同时,积极推动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在财政专项、金融信贷、税收减免、重大工程等政策中的采信使用,引导企业申请认证,引领市场采信证书。建立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信息平台,统一公开发布相关政策法规、认证结果及采信等内容,提供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机器人生产企业和获证产品的诚信清单。支持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推动机器人标准与检验检测认证国际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