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推广应用难度大,要素保障不充分,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应用推广,实施错位竞争。
苏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被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公司垄断,缺乏高质量的关键零部件供给,导致苏州机器人本体企业发展受限。同时,外资企业采取低价倾销整体工业机器人和高价出售零部件的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次,推广应用难度大。苏州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搬运机器人价格较高,系统集成及整体方案价格更是动辄百万元以上,这对于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受。而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无障碍工作时间、重复定位精度等关键指标上与进口机器人仍有差距,即使价格有优势,大型企业也更倾向于选择进口机器人。
再者,要素保障不充分。在产业快速扩张的形势下,苏州市工业机器人企业资金和人才供给紧张问题日益凸显。资金方面,由于工业机器人生产到验收周期长,企业多采用赊销模式,面临流动资金压力,有的企业不得不通过不动产抵押和股权质押筹措资金。人才方面,苏州缺乏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同时也缺乏中端应用型人才。而且苏州人才政策重点关注高端技术人才,对中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关注不足,对技术人才转岗培训和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也相对不足。
最后,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指标和质量评价指标,不利于提高用户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同时缺少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平台,难以处理产品质量争端。
在落实相关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与技术整体规划和路线。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建立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和产业协作平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列入国家级相关专项及科研计划的机器人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扶持。
充分利用苏州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发挥本土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一是搭建应用推广对接平台,组织制造业大型龙头企业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对接,加大双向补贴力度,确立应用场景案例。二是借鉴日本经验,探索适合苏州工业机器人产业特点的融资租赁模式,鼓励成立机器人租赁公司或专门租赁部门,破解用户企业资金限制与投资风险。三是在机械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细分行业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限期由机器人替代劳动力。
工业机器人产业通用性程度不高,需要针对目标客户所在行业和场景设计不同产品和服务。苏州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发展初期应避开外资企业垄断的高端市场,把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满足企业对功能相对简单、价格低廉的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逐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