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有望成为颠覆性创新;需提升设计能力,做好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颠覆性创新。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走高,多地政策支持、巨头纷纷入局、资本积极赋能,产业正从形成期加速过渡到扩张期。
从产业链来看,本体零部件方面,部分企业已有小规模量产或处于样品测试及市场开拓阶段,其他企业则尚处于研发阶段。例如,禾川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有小规模量产和订单,除减速和传感器方面稍弱外,在关节、编码器、电机等其他零部件方面都有布局,且已有小批量供货给研究机构;捷昌驱动的人形机器人用线性执行器关节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相关样机制作已初步完成,正进行样品测试和工艺完善;阿莱德已通过国内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产品测试并送样。整机厂商方面,埃斯顿参股的酷卓科技第一代人形机器人 Codroid01 正进行下一轮设计与小批量工业场景验证;均普智能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贾维斯已迭代到 2.0 版本,正持续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埃夫特的人形机器人样机目前仍在研发中,预计明年上半年会发布相关样机。
智能基础方面,具身智能仍需大规模训练与验证反馈。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涉及到的智能基础包括操作系统、仿真平台、数据集、人工智能大模型、视觉感知算法、运动控制算法等,其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仍面临技术挑战。样机还需要在特定场景中进行测试和迭代升级,量产也还需要克服成本、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适配等挑战。但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和进行辅助医疗应该会比较快。
随着 AGI 技术持续突破、供应链格局趋于完善、下游应用需求持续打开,人形机器人行业作为高端制造成长板块的明珠,2025 年将迎来板块性投资机会。产业有望从产业形成期过渡到产业扩张期,产业化发展有望显著提速。同时,人形机器人产品价格逐步下探,国产零部件迎来新机。为配合实现降价目标,机器人厂商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增加国产化器件替代率等。
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设计能力至关重要。这需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企业应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做好统筹协调,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究项目、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推动人形机器人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广东深圳的一家机器人企业联合各方力量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不仅将伺服驱动器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从四成提升至九成以上,还为机器人设计出了仿人五指灵巧手和二指夹爪等不同的 “手”。
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做好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以机器人 “灵巧手” 的产业化为例,既离不开高精度传感器、材料技术和驱动器的上游支持,也需要复杂系统集成和算法开发的中游协调,还需要应用场景适配和市场推广的下游配合。让产学研、上下游、各环节相互助力、协同发展,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完整闭环,是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质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