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产业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崛起,相较于 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它即将迈入用户 / 设备达百亿级别的浩瀚新征程。杨春立指出,产业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交相辉映,催生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O2O 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应用,并且这股创新浪潮仍在奔涌向前,源源不断孕育出更多前所未有的新业态。
聚焦 “互联网 + 制造” 对制造业掀起的深刻变革,杨春立团队经大量调研梳理出五大关键维度。其一,互联网与智能分析、柔性制造珠联璧合,推动制造业从规模化标准产品生产大步迈向个性化定制产品领域。曾在工业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的福特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在新时期迎来转型拐点。红领集团堪称典范,凭借个性化定制模式,精准捕捉每位消费者的独特需求,从版型设计到面料挑选,皆依个人喜好量身打造,打破传统批量生产的桎梏,开启服装制造业定制化新时代。
其二,借助互联网之力,跨越时空界限的智能实时服务应运而生,全方位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搭建起设备互联网体系,宛如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机械设备植入智慧大脑。通过传感器实时回传设备运行数据,技术人员得以远程监测设备状态,提前预测故障预警,一旦出现问题,还能迅速开展远程维修,大幅缩减停机时间,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与设备利用率。
其三,设计与生产部门借由网络共栖同一平台,数字化工厂拔地而起,虚实交融。虚拟制造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掀起数字化升级热潮,一拖打造的数字化装配线,运用工艺仿真技术,模拟装配全过程,提前排查潜在问题;徐工全力建设虚拟现实电子工厂,沉浸式模拟装配物流流程,优化资源调配,提升生产精准度与协同性。
其四,生产组织模式迎来颠覆性转变,从集中化大步迈向分散化。海尔打造的互联网众包平台堪称范例,将企业内部研发设计需求向全球敞开大门,形成双创平台,广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不同地域、专业背景的人才齐聚一堂,共同为产品研发、设计出谋划策,打破企业原有封闭研发体系,激发无限创新活力。
其五,制造资源云化浪潮澎湃来袭。互联网化身无形纽带,串联起分散各处的制造资源,汇聚至云服务平台。企业按需取用,精准调配,社会制造资源得以高效组织,闲置产能被充分盘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我国 “互联网 + 制造” 实践已结出累累硕果,涌现出一批新颖模式。众包众设研发模式吸纳大众智慧,精准供应链打通上下游信息流与物流堵点,组织平台化、生态化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生态,分布式网络化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跨区域高效调配。
回溯历史,新的 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宛如精准时钟,平均每 10 年为制造业敲响一轮变革钟声。从早期作为辅助生产工具,逐步进阶至 20 世纪末集成融入生产流程,新世纪后更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深度渗透融合,全方位重塑制造外延与生产模式。对比中美德三国产业格局,美国互联网、制造业双强并立;德国制造业底蕴深厚,工艺精湛,却在互联网赛道稍显逊色;我国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占据四席,但缺乏西门子、GE 这般制造业巨头。
鉴于此,杨春立团队提出 I(互联网)M(制造)双轮驱动战略。倡导由互联网企业担纲先锋,引领工业企业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之路,秉持 “软件是载体、数据是灵魂、云是方法和途径” 核心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互联网 + 制造” 应瞄准五大发力方向:打造智能产品,让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成为市场主流,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智能化水平;构筑智能工厂,实现从单机智能化到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进阶,完成从机器智能向系统智能的跃升;升级智能生产,构建 “互联网平台 + 自组织” 全新模式,依据客户需求迅速组建团队、自动配置与优化资源;深耕智能服务,依托互联网拓展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夯实新四基建设,筑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根基,全方位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