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塑、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我国制造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十字路口。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犹如一场 “及时雨”,为制造业的革新之路点亮明灯。5 月 6 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于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详细解读这份即将发布的指导意见,勾勒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长期以来奠定我国经济稳健前行的坚实根基;互联网,则如汹涌浪潮,日渐成为撬动产业格局、驱动变革的主导力量。辛国斌一语中的:“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 此番论断精准诠释二者融合的战略价值。
谈及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 “中国制造 +‘互联网 +’” 的内在关联,专家魏际刚指出,供给侧改革犹如一张宏大蓝图,广泛覆盖中国经济生产各领域,而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恰是其中关键拼图。它既涉及搭建现代制造体系这一硬核框架,关乎产业空间布局的精巧谋划、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又深入到企业微观层面,囊括研发设计的创新探索、生产流通的高效协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品牌形象的精心塑造,乃至彰显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
辛国斌更是将 “互联网 +” 与制造业融合视作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战略突破点与清晰思路指引。在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中国制造 2025》与 “互联网 +” 恰似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同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把握新技术革命浪潮,全力推动智能制造,是我国抢占产业高地、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聚焦《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辛国斌详细阐述未来一段时期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与针对性政策举措,主要涵盖五大维度:
其一,紧扣一条主线。牢牢把握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挖掘发展潜力、催生转型动力这一核心脉络。制造企业唯有激活内生动力,方能在激烈市场角逐中破茧而出,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
其二,打造两个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 “双创” 平台,让行业巨擘依托雄厚资源、前沿技术,孵化创新项目、培育创新团队;同时搭建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 “双创” 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对接、市场拓展等多元服务,借此营造大中小企业携手并进、协同创新的 “双创” 生态新格局。
其三,培育三个模式。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携手、深度融合,积极孕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前沿生产模式。网络化协同制造打破企业间壁垒,实现产业链资源高效整合;个性化定制精准对接消费者多元需求,赋予产品独特个性;服务型制造延伸产业链条,让制造企业从产品提供者变身综合服务供应商,全方位增强企业创新活力与转型动力。
其四,增强三个能力。夯实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磨契合产业需求的优质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落地融合实践;筑牢坚实安全保障,抵御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以此稳固融合发展根基,激发制造业澎湃新动能。
其五,落实七项政策。全方位强化政策引导与措施保障,从体制机制的松绑革新,为融合发展破除制度障碍;到国企改革激发国企创新活力;再到财税金融给予资金扶持、用地用房提供场地便利、人才培养输送专业智囊、国际合作拓展海外视野,多管齐下,全方位护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征程。
这份指导意见的出台,吹响我国制造业深度拥抱互联网的冲锋号角。未来,在政策东风吹拂下,我国制造业必将借力互联网翅膀,突破传统发展 “天花板”,迈向高质量、智能化、国际化的全新发展阶段,重塑 “中国制造” 全球竞争力,书写产业升级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