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机床发展:中外对比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2024-12-10 工业品商城69
核心提示:一、数控机床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世界机床技术迎来重大变革,数控机床应运而生。1952 年,美国空军因军备竞争需求发起数控机床技术研究,旨在让机床具备加工形状复杂的飞机零部件的能力。此后,日本企业从美国引进数控技术,并巧妙地将其广泛应用于廉价的普通机床上,促使数控机床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得

一、数控机床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世界机床技术迎来重大变革,数控机床应运而生。1952 年,美国空军因军备竞争需求发起数控机床技术研究,旨在让机床具备加工形状复杂的飞机零部件的能力。此后,日本企业从美国引进数控技术,并巧妙地将其广泛应用于廉价的普通机床上,促使数控机床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得以普及。与传统机床相比,数控机床优势显著,其加工效率大幅提高,并且能够胜任形状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部件加工任务,这使得它在机床领域崭露头角。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数控机床迎来全球市场的持续增长,成为机床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竞争焦点所在。当前,发达国家机床产量的数控化率平均水平已达 65% 以上,产值的数控化率更是接近 80% 左右,足见其在机床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二、中国数控机床研发历程及早期成果

  中国对数控机床的研发起步其实并不晚。早在 1958 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就与清华大学携手合作,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管电路(第一代)的数控铣床。当西方国家的数控系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采用晶体管(第二代)作为控制元件时,中国的研发工作也迅速响应,积极转向新一代数控系统的研究。

  从 1958 年到 1978 年这二十年间,除了最初获得苏联的少量援助外,中国基本依靠自主开发,并且成功自主研制出了多类数控机床品种,甚至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当时还处于较为先进的状态。例如哈工大研制的数控铣床,其总体设计构思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同一档次,展现出了中国早期在数控机床研发方面的不俗实力。

三、中国数控机床未能产业化及差距拉大的原因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研发的数控机床一直未能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即便有产品出厂,最终也常因质量问题而报废,其根源在于计划体制下研发与生产严重脱节,导致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中国数控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拉开差距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从技术条件角度分析,制约中国数控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在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数控系统的控制元件大致历经了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三次重要变化,在电子管和晶体管时代,中国尚可跟上技术发展步伐,但到了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阶段,由于关键互补技术的缺失,新知识难以融入机床行业,中国在数控技术方面便彻底落后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随之不断拉大。

  总体来看,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早期有一定成绩,但后期因多种因素影响,在产业化和技术水平上逐渐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为后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从体制、技术等多方面去努力突破,以重振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辉煌。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