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制造业已然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挑战下,正步入 “十三五” 这一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发展重任。
一、智能制造 —— 我国制造业的主攻方向
(一)发展趋势与规划编制
2016 年 5 月 11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 2016 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当前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其中智能化更是成为了突出且鲜明的特征。基于此,我国已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为了更好地引领这一发展路径,工信部正紧锣密鼓地编制智能制造 “十三五” 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中国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与目标,旨在有序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一)国内增速放缓的现状
回顾过去 30 多年,制造业无疑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却呈现出增速放缓的态势,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意味着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依靠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投入以及高资源消耗等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
(二)国际 “再工业化” 浪潮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一记警钟,促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此后,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 “再工业化” 战略,掀起了一股制造业变革的浪潮。例如,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意图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高端制造业竞争力;德国推出 “工业 4.0 计划”,描绘了基于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网络化工业蓝图,致力于重组产业链分工、打破传统行业界限,催生新的活动领域与合作形式;法国出台《新工业法国计划》,英国也制定了《英国制造 2025》等。在这一趋势下,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简单劳动的替代作用愈发明显,这无疑对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造成了重大冲击。
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 “再工业化” 战略的实施,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我国原本承接的部分高端制造产业订单面临流失风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进一步挤压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我国制造业可谓是在 “双重挤压” 之下,急需寻找新的出路,突破发展瓶颈。
三、我国制造业站在新起点的应对之策
(一)换挡不迷失,迈向中高端
苗圩深刻分析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动力转换等诸多变化,制造业发展已然站在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全新历史起点上。在此关键阶段,如何做到换挡不迷失方向,推动产业结构朝着中高端迈进,制造业既是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更是破局的关键出路。这需要我国制造业企业积极拥抱变革,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从传统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升级。
(二)借鉴国际经验,应对工业制造挑战
德国的 “工业 4.0” 为我国制造业展现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业蓝图,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柯慕贤也表示,德国目前已经完成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其工业制造正朝着生产高效、可持续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并且工业产值依然保持在 GDP 的最大份额。对于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工业制造领域的诸多挑战,面对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实现最大产能、完成创新成果转化等都是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攻克的难题。我国制造业需要充分汲取国际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步伐,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重塑优势,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总之,“十三五” 时期我国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顺应智能制造这一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国内外双重挑战,找准发展路径,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上站稳脚跟,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