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业变革的浪潮下,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正面临着 “过早去工业化” 带来的诸多困境,这不仅影响着其经济结构与就业情况,也凸显出在应对新工业革命时所面临的诸多难题与挑战。
一、“过早去工业化” 现象及原因
(一)现象呈现
印尼已经遭遇了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达尼・罗德里克所称的 “过早去工业化”,即新兴经济体在收入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之前,制造业便开始萎缩。过去 15 年印尼经济虽有迅速发展,但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在 2002 年就已见顶,呈现出制造业逐渐式微的态势。
(二)原因剖析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部分源于印尼自身未能充分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同时,其贸易和投资政策缺乏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中难以吸引足够的资源与机会;此外,全球化的大背景也对印尼制造业产生了影响,在全球产业布局与竞争中,印尼制造业面临诸多外部冲击,进而导致其提前出现萎缩情况。
二、机器人发展带来的威胁与就业困境
(一)新工业革命威胁意识
现年 45 岁的印尼贸易部长汤姆・伦邦作为政府内部主张自由化和改革的领军人物,敏锐地意识到了相关风险。当前机器人技术正飞速发展,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扑面而来,然而印尼的政界和商界精英却仍纠结于围绕 20 世纪甚至 19 世纪工业化模式的辩论,对新的工业变革趋势缺乏足够重视与应对举措。
(二)就业难题凸显
罗德里克指出,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制造业的技能要求显著增加,工厂运转所需的工人数量大幅减少,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更难搭上经济增长的 “自动扶梯”,对于印尼这样每年新增约 200 万就业人口的国家来说是个严峻挑战。以 22 岁的马哈米・贾耶・伦班拉贾为例,他在工厂比较集中的印尼巴淡岛上寻找工作,尽管有在禧玛诺一年的工作经验,但也只能应聘初级工职位,且求职者人数远多于空缺岗位,他已苦苦寻觅 7 个月却仍未找到工作,反映出当下印尼年轻人面临的就业艰难处境。
三、巴淡民都工业园的兴衰及象征意义
(一)园区创立与初衷
巴淡民都工业园是新加坡投资者和印尼投资者的合资项目,1990 年创立时得到两国时任领导人 —— 李光耀和苏哈托的支持,其初衷是展示印尼工业化战略,承载着推动印尼制造业发展、助力经济腾飞的期望。
(二)现状与衰落象征
然而如今,该工业园却成为印尼工业化战略各种失误的象征。近年来,平均每年有 5 家工厂离开该工业园,迁往其他国家。在 2000 年鼎盛时期,整个园区有 8 万名雇员,如今只剩下 4.6 万人,尽管这里的工资只有中国广东省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但仍难以阻挡工厂外迁的趋势,侧面反映出印尼在产业吸引力、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四、印尼政府的决心与面临的质疑
(一)改革决心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伦邦在去年 8 月被任命为印尼贸易部长之前,在新加坡经营着一家自己的私募公司,他表示印尼政府决心着手解决导致印尼经济凋敝的两大核心问题,即基础设施薄弱和监管过度,期望通过改善这两方面状况来重振印尼经济,扭转 “过早去工业化” 的不利局面。
(二)质疑声音
但也有一些人指出,现在进行改革或许为时已晚。对比中国在快速工业化时期大力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以支持国内制造业发展,巴淡民都工业园总经理 Mook Sooi Wah 表示,巴淡岛以及印尼其他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 “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没有多大变化”,这体现出印尼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长期滞后,也让外界对其能否通过改革成功应对当前困境产生质疑。
总体而言,印尼在 “过早去工业化” 的困境中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无论是就业压力、产业园区衰落还是基础设施薄弱等,都亟待解决,而政府虽有改革决心,但能否突破重重阻碍实现经济复苏与制造业重振,仍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在后续发展中持续探索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