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超 20%,不仅为世界供应了大量高性价比的商品和装备,同时作为全球第二进口大国,对进口商品装备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而在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主要方向的当下,中国积极应对,计划在 “十三五” 期间全力推动本国制造业迈向智能升级,从多方面制定了详细且系统的举措与规划。
一、依托产业基础的双向发力策略
一方面,中国立足自身坚实的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工程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在研发与应用这两个关键环节共同发力。在研发端,致力于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核心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力求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我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应用端,则大力推广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实践应用来检验和优化技术成果,同时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规模优势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开展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积极探索这些新兴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打破地域和企业边界限制,优化制造流程,实现制造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合作,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五三五十” 重点任务助力智能转型
(一)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
“十三五” 期间,将重点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这五类关键技术装备。这些装备涵盖了从生产制造到物流仓储等多个环节,对于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生产以及产业链的协同运作至关重要,攻克它们有助于补齐我国制造业在关键技术装备方面的短板,提升整体的智能化制造能力。
(二)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
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使不同企业、不同环节的智能制造活动能够遵循统一的规范和准则,保障整个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兼容性和协同性;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为智能制造提供关键的软件技术支持,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数据分析与决策优化等功能;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确保工业数据的安全传输与存储,维护制造业数字化网络的稳定运行,筑牢智能制造的基础保障。
(三)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
积极培育并推广高效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这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产业场景和需求,旨在从多个维度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拓展制造业的服务范围,增强产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盈利能力。
(四)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
聚焦电子信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这十大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应用。通过在这些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和应用推广,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高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三、加强顶层设计的规划制定
为强化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工信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 “十三五” 规划。鉴于我国制造业目前存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以及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足、标准 / 软件 / 网络 / 信息安全薄弱、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等诸多问题,该规划将明确中国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针对不同行业提出具体的推进重点和路径,从而科学、有序地指导地方、行业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在 “十三五” 期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实现高质量、智能化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
总之,中国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方面有着系统全面的规划与积极有效的举措,有望通过 “十三五” 期间的持续努力,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