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 “i5” 数控系统背后:人才汇聚与破局之路

   2024-12-13 工业品商城21
核心提示: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中,沈阳机床集团 “i5” 数控系统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而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凝聚着一群开拓者的心血,朱志浩便是其中关键的灵魂人物,其与关锡友携手开启的研发之旅,充满了曲折与果敢抉择。 关锡友在肩负开发数控系统重任伊始,便踏上寻觅领军人才的艰难征途。彼时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中,沈阳机床集团 “i5” 数控系统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而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凝聚着一群开拓者的心血,朱志浩便是其中关键的灵魂人物,其与关锡友携手开启的研发之旅,充满了曲折与果敢抉择。

  关锡友在肩负开发数控系统重任伊始,便踏上寻觅领军人才的艰难征途。彼时,无论是沈机内部,还是放眼全国,合适的技术人才都如凤毛麟角。他心中理想的人选,需兼具深厚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同时又能挣脱外国技术的思维枷锁,拥有独立创新的魄力,然而这样的人才着实难寻。

  兜兜转转,关锡友将目光投向了朱志浩,这位曾在上海磁悬浮项目中伸出援手的师兄。朱志浩,生于 1965 年的上海,自同济大学机械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却因对学术论文、职称评定兴趣寥寥,在校园里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直至 2015 年辞职,职称也仅是高级工程师。

  但朱志浩对机床有着别样的痴迷,那机油的味道于他而言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瞬间点燃他的热情。回溯过往,1986 年还在读本科的他,便负责对接同济大学从德国 INDEX 购入的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车铣复合机床,这台配有西门子数控系统的机床,开启了他与数控领域的不解之缘。1987 - 1988 年,借世界银行贷款引进大量数控机床设备的契机,朱志浩在上海为全国机床用户开办培训班,场场爆满,足见其专业能力备受认可。不仅如此,西门子早期进入中国的数控资料,皆是由朱志浩及其学生耗费一年时间精心翻译并认真研读,这为他打下了极为扎实的专业基础。

  其实,早在 2006 年关锡友就曾试探朱志浩,询问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可行性,朱志浩当时果断泼冷水,列出四大难以逾越的障碍:国内外数控知识与经验差距悬殊,外国产品已牢牢把控国内市场,国内缺乏基础的软硬件供应链,国企研发投入连续性堪忧。然而,2007 年 7 月,已对国内数控界有深入了解的关锡友,怀揣着对朱志浩的信任,再次找到他,抛出极具诚意的合作条件:市场由沈机全力解决,采用 “三国四方” 合作模式攻克技术难题,每年投入研发资金 1 个亿,连续投入四年。

  这一回,朱志浩心动了。随后,他们一同赴欧洲考察 A 公司的技术。A 公司作为 1974 年成立的全球数控系统等领域的重要生产商,其数控系统所采用的世界一流数字总线技术以及基于最新 PC 系统平台的优势,让朱志浩眼前一亮,也让他燃起了回国开发的斗志,当即决定回国组建团队开启研发征程。

  不过,朱志浩也向关锡友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其一,开发周期不确定,不能施压催促,也不能过多干涉;其二,研发务必从基础扎实做起,绝不能敷衍了事;其三,团队组建地点定在上海,那里人才汇聚,更利于打造专业团队,也能给他充分的自主空间去雕琢团队。

  回国后,朱志浩找到同班同学樊留群教授,邀请其担任团队顾问,并拜托他推荐合适的学生加入。朱志浩的选人标准简洁而明确:要年轻、有干劲,且不受既有思维定式的束缚,尤其是要摆脱长期以来中国开发数控系统依赖国外技术、采用反汇编反向开发的传统 “框框”。最终,在樊留群教授推荐的 5 名研究生以及从沈阳合资公司调派的 2 人助力下,一支由 2 位老师、7 位新毕业研究生组成的跨专业背景的研发团队初现雏形,他们专业涵盖系统工程、软件、微电子、电子控制、电力拖动等领域,虽皆是数控机床的外行,却也正因如此,未被传统思维禁锢,为后续打破常规、开拓创新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恰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创新开放平台崛起的历史机遇,为 “i5” 数控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