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机器人 —— 潜力巨大的新兴领域
服务机器人涵盖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其应用场景极为广泛,涉及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以及医疗、养老、康复、助残等诸多方面。作为新型智能化装备与战略性高技术产品,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越工业机器人。
近五年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3 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和个人 / 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分别达 2.1 万台和 400 万台,市值分别为 35.7 亿美元和 17 亿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 和 28%。展望未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还将持续快速扩容。一方面,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生成成本将大幅降低,预计在 2020 年之前会形成至少累计 416 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尽管残障辅助机器人起步较缓,但在未来 20 年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当前,国际上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主要由美、日、中、德、韩五国引领。我国服务机器人发展滞后于工业机器人,相较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时间较晚,存在一定差距。不过,与工业机器人领域相比,国内外在服务机器人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这是因为服务机器人通常需结合特定需求市场开发,本土企业凭借对本土环境和文化的熟悉,更易找准市场定位,获取竞争优势。而且,国外服务机器人同样属于新兴产业,多数相关公司成立时间不长,所以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专业服务机器人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特别是医疗机器人、危险特殊环境巡检探查机器人等。伴随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护理和康复需求不断攀升,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个人 / 家用机器人未来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突破瓶颈,提升机器人产业化能力
机器人作为融合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的智能制造代表性产品,其研发、制造与应用水平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标志,备受世界制造强国关注。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科技部将工业机器人纳入科技攻关计划,原机械工业部牵头开展点焊、弧焊、喷漆、搬运等型号工业机器人的攻关工作,其他部委也积极立项支持,掀起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但此后,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机器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陷入长期停滞。直至 2010 年之后,我国机器人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开始朝着机器人全产业链方向迈进。
机器人产业发展涵盖研发试验、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产业化、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多个重要环节,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集中在集成领域,加工组装企业居多。在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系统工艺应用解决方案以及主机批量生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在关键部件方面,诸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大量依赖进口。尽管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支持,但因之前市场规模和产业化程度有限,未能有效带动核心部件发展,成效不尽人意。
由此可见,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不足限制了产业化规模,而较小的产业化规模又反过来阻碍技术进步,二者相互制约,影响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要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需扩大国产机器人产量,增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能;另一方面,要推动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提高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以满足国产机器人产能扩张需求。
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从顶层设计、财税金融、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推进自主品牌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愈发全面、细化。我国机器人产业路线图以及 “十三五” 规划相关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将有力推动我国机器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能力。
当下,对于我国机器人产业而言,重点已不在于是否重视,而是要以怎样的眼光和思维去培育、引导其有序发展。各地政府有望进一步细化针对该产业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模式、资金支持方式等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助力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