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行业成为了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而李正刚,这位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在机器人制造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李正刚的履历堪称辉煌。他曾先后肩负起国家 863 项目、国家科技支撑、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要科研任务,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拥有了 30 余项专利,更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诸多殊荣。来到杭州创办公司后,他致力于为长三角地区几百家企业提供 “机器换人” 和自动化改造服务,成功地助力企业实现升级改造,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在区域制造业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机器人这一行,技术积累深厚,不可能一蹴而就。” 多年在机器人制造行业的辛勤耕耘,让李正刚深刻领悟到成功的真谛,那便是 “严谨” 二字。这两个字不仅贯穿于他的技术研发过程,更体现在他对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决策之中。
随着互联网 + 时代的浪潮汹涌袭来,传统制造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纷纷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大步迈进。众多企业怀揣着通过提升机器效率来增加产出效益的美好愿景,积极探索着前行的道路。然而,李正刚深知,在这一过程中,更为关键的是借助机器与配套的解决方案,精准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将客户真正融入到 “智能制造” 的生态体系之中,使其充分享受到互联网 + 带来的变革红利。
作为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正刚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着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将企业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他无疑最有发言权。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坐落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江工业园,这里整洁有序的环境以及工作人员专业细致的服务,处处彰显着严谨、科学的企业文化氛围。
李正刚这位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说话条理清晰,字正腔圆的北方口音和沉稳不急的语气,让人感觉他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资深学者。今年 50 岁的他,将 30 多年的宝贵时光都奉献给了机器人制造领域,这份执着源于他内心深处对机器人事业的热爱。1987 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第三机床厂(如今的沈阳机床集团)从事机床设计工作,在那里踏踏实实地积累了 5 年的实践经验后,他毅然选择继续深造。1992 年,他成功考取中科院研究生,师从被誉为 “中国机器人之父” 的蒋新松团队,专注于机器人应用研究,从此与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 年,国内机器人应用行业刚刚起步,李正刚所在团队便勇敢地迈出了将工业机器人推向市场的第一步。1999 年,中科院系统改制,全国几百家相关研究所转制成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2000 年 4 月底,新松正式挂牌成立。回顾新松的发展历程,李正刚感慨道:“机器人制造是技术高度集成的产业,绝非几个人能够单打独斗完成的。新松如今的成就,是建立在 30 多年深厚技术积累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的。”
在新松的发展过程中,李正刚先后在沈阳、上海、杭州三个城市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他深知这三个地区环境差异显著,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北方重工业基础扎实,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项目资源相对匮乏。上海国际化程度高,众多高端外企汇聚,各类资源丰富,我们的机器人在与企业进行配套对接时往往能够高效完成。”
而浙江的情况则别具一格。李正刚指出,浙江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一方面,企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各种瓶颈;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充满活力,能够摆脱诸多束缚,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随着公司业务逐渐向长三角地区集中,兼具市场、人力等资源优势且创业氛围浓郁的杭州,成为了新松新的发展据点。2010 年底,新松正式落户杭州。
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新松的发展可谓是 “痛并快乐着”。其中,最大的困扰便是客户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浙江许多民营企业倾向于走中低端路线,产品附加值较低。这类企业对于机器换人的意愿和投入能力相对有限,往往对价格格外关注,认为我们的报价偏高。但我们必须确保技术、服务和品质,而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 即便面临这样的困境,李正刚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生产绝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成本,否则将会把整个行业拖垮。产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李正刚以其坚定的信念、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严谨的态度,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持续前行,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行业树立了榜样,引领着更多企业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