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已然步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而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引擎,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将为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智能制造领域,智能驾驶汽车、能与人交流的机器人、智能语音控制音箱以及近乎无人化的智能工厂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正蓬勃涌现,而推动这一切飞速发展的强大力量,正是软件。
不久前,为期 3 天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以下简称软博会)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召开,会上展示的人工智能软件集成的产品和应用吸引了众多观众纷至沓来,驻足参观,这无疑彰显了软件技术在当今时代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软博会开幕式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明确指出,软件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所在,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经济的关键动能。回顾 “十二五” 时期,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达 27%,产业规模更是增长了 3.3 倍,成绩斐然。而在今年一季度,软件产业的增速更是超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7 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证明了软件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苗圩进一步强调:“我国制造业已步入关键发展阶段,实现增长与升级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无疑将为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悉,在 “十三五” 时期,工信部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制定并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全力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不断强化软件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软博会同期举行的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深刻阐述了软件的重要性:“云好比大脑,网络类似血管,数据就是血液,硬件相当于骨骼和器官,而软件则是心脏和神经系统,发挥着计算、控制、调节等关键功能,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当前,软件技术正处于加速发展与跨界融合的爆发期。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指出,软件技术创新正从传统的分立专门化模式迅速向集成生态平台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式转变。软件在复杂信息架构设计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使其能够精准地定义现实世界中的各类情况和问题,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软件定义所带来的创新效应正不断发酵,催生出更多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经济发展孕育出了新的业态和增长点。而在软件向各行业加速渗透和融合的进程中,智能制造领域成为了其重要的施展舞台。
张伯旭表示:“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实现企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管理销售等各类软件的有力支撑。”
在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安筱鹏看来,智能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的生产批量以及应对不可预知的工业链变更等。他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如同一场射击比赛,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如同固定靶,目标明确易于瞄准;而如今的个性化定制则像是移动靶,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迫切需要强大的软件技术来支撑智能制造的操作系统,确保其精准高效运行。”
西门子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梁乃明也指出:“制造业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规划、测试、仿真到物流、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条,都需要将信息或数据流紧密连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为整个制造业创造巨大的价值。”
例如,西门子近期以 9.7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工程软件公司 CD - adapco,旨在借助其软件技术来优化产品管理和后续服务。并且,西门子未来还计划继续收购软件类公司,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技术实力,以更好地应对智能制造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