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制造业领域,长期以来,中高端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一直被西门子、发那科等外资企业所垄断,这一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机床产业向高端化迈进的步伐。2006 年 7 月,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沈机集团毅然扛起了打破这一垄断格局的重任,开启了数控系统的自主研发征程。
沈机集团在研发之路上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分别与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一家意大利数控机床企业以及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携手合作,旨在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攻克数控系统研发难题。集团总经理关锡友更是找到了自己在大学时的师兄朱志浩,期望凭借朱志浩在数控机床领域长期钻研所积累的深厚专业知识和经验,带领沈机的研发团队,与日本、意大利的合作企业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数控系统研发项目向前发展。
彼时,朱志浩还只是同济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既非教授,也未获评院士,但他对数控机床的钻研却从未间断,已然在这一领域有着扎实的专业积淀。当得知沈机集团和当地政府每年将会联合投入高达 1 亿元的研发经费时,朱志浩心动了,最终决定 “出山” 协助师弟关锡友,为国产数控系统的研发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朱志浩也提出了两个明确的要求:其一,研发团队必须在上海开展工作;其二,沈机管理层要充分保障研发团队的自主性,在关乎技术路线的决策方面,不能过多地进行干预。
对于这两个要求,朱志浩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解释道:“上海作为国内科研人才的汇聚高地,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研发团队扎根于此,便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为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而提出第二个要求,则是鉴于国企在运营过程中,行政干预的情况往往相对较多,研发团队在进行技术路线选择时,容易受到诸多影响,这可能会束缚团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索空间。好在沈机管理层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宽松的研发环境,上海与沈阳之间的地理距离,也让我们仿佛处于一种‘散养’的状态,更有利于团队专注于技术研发工作。”
2007 年 11 月,在朱志浩的组织下,一支由 10 人组成的创始团队正式组建起来。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 “80 后” 硕士,他们毕业于同济、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从学历背景来看,或许并不算特别突出,而且这些年轻人此前都未曾深入涉足过数控机床领域,仅仅是相关专业的硕士。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年轻且经验略显不足的团队,在朱志浩的带领下,依托沈机(集团)设计研究院上海分公司这一平台,踏上了充满挑战的 “边学边干” 的研发道路。
在分公司成立初期,便遇到了一个关键的技术抉择。日本安川方面希望上海团队采用他们的数字总线技术标准,这看似是一个能够加快研发进程的捷径。毕竟,如果采纳这一企业协议,按照预估,只需一两年的时间,便能成功研制出数控系统。但朱志浩经过深思熟虑后,并没有答应这一要求。因为他深知,一旦采用了对方的技术标准,虽然短期内能够快速产出产品,但从长远来看,产品的可扩展性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后续的升级迭代以及国产数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抉择让沈机管理层陷入了短暂的 “纠结” 之中:究竟是选择引进外企现成的技术标准,尽快推出产品,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还是坚持自主研发,即便要面临时间成本增加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呢?最终,沈机集团管理层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长远的发展决心,选择了后者,坚定不移地支持自主研发道路。
对此,朱志浩感慨颇深:“国企领导都是有任期的,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投入大量资源却做不出成果,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国企领导在做决策时确实应该尽量避免受到短期利益的干扰,要立足长远,着眼于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沈机集团管理层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份对自主创新的坚持与担当,他们用长达 5 年的耐心等待,以及数亿元的持续投入,换来了上海团队在数控系统研发上的突破性成果,为我国打破外资企业在中高端数控机床数控系统领域的垄断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