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机集团上海团队:自主创新,打造智能云制造新时代

   2024-12-17 工业品商城50
核心提示:在沈机集团数控系统研发的征程中,同济大学硕士黄云鹰作为创始团队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分公司成立后,他与小伙伴们一同前往意大利合作企业接受培训。这家企业生产的是技术含量颇高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也正是通过这次培训,将这些年轻的 “外行” 领进了数控机床领域的大门,让他们对相关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沈机集团数控系统研发的征程中,同济大学硕士黄云鹰作为创始团队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分公司成立后,他与小伙伴们一同前往意大利合作企业接受培训。这家企业生产的是技术含量颇高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也正是通过这次培训,将这些年轻的 “外行” 领进了数控机床领域的大门,让他们对相关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后续的合资办企业过程却让黄云鹰等人深感失望。意大利企业提供给中方人员的运动控制平台犹如一个 “黑盒子”,所有的数据和代码都处于不开放状态。中方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仅仅是对用户界面进行汉化,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合作半年后,我们就清晰地意识到,按照这样的合作模式,根本没办法学到核心技术,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主研发。” 黄云鹰回忆道。

  做出这个决定绝非易事,机床数控系统的代码量多达几百万行,要逐行编写这些代码,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人力、时间成本,都超乎想象。当时,关锡友曾询问上海团队是否考虑收购这家意大利公司,但团队成员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便收购了该公司,仍然无法知晓代码的编写原理和内在逻辑,难以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因为在众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并非合资、收购,也不是在引进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而是要依靠自身力量,“自下而上” 地构建整个系统。

  黄云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开发系统时的艰辛场景:上海的冬天湿冷刺骨,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车间里全神贯注地敲打着代码,时间在指尖流逝,手脚也渐渐变得冰凉。常常不知不觉间,一抬头,才发现四周早已漆黑一片。而且,由于不能影响客户的正常生产,市场部成员只能等到客户下班后才能去调试系统,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甚至有人在客户的车间里迎来了新的一年。从 2008 年起,上海团队就从底层算法开始,一边编写代码,一边进行机床实验,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艰难前行。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累计进行了 1917 个大小版本的数控系统更新,在数控核心部分编写了整体代码 20 多万行、核心算法 50 多个,在伺服驱动控制部分编写核心代码 2 万多行、核心算法 20 多个,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团队成员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在此过程中,上海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为了顺利完成研发工程,团队规模逐步扩大到 200 人左右,其中本科、硕士各占 40%,一批骨干成员来自上海的知名高校,这些优秀人才的汇聚为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在上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车间里,时常能看到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的 “理工男” 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专注地拆卸装置,或是埋头于错综复杂的电线堆中,身旁摆放着五轴联动机床、钻攻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多款能够联网的 i5 数控机床。

  令人好奇的是,上海团队是如何在德国提出 “工业 4.0” 概念之前,就开发出体现这一先进理念的 “样板机床” 的呢?黄云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很多人看到德国工业软件时,因其专业性太强望而却步。我们就思考,能否把用户界面设计得如同手机软件一样简洁易懂、操作方便,让人一看就有兴趣去点击呢?” 顺着这个创新思路,团队进一步拓展思维,想到能否设计一个传输协议,让数控系统的所有数据都能传输到互联网上呢?在这样大胆且富有创意的设想驱动下,他们成功开发出了 i5 智能系统,其中的一个 “i” 代表的就是 internet,彰显了其互联网属性和智能化特点。

  如今,沈机集团依托 i5 数控系统,积极与神州数码、光大金控展开合作,共同打造 “智能云科” 云制造平台。目前,已经有 2000 多台 i5 数控机床连接到了这个云平台上,预计到今年底,接入数量将达到 1 万台。借助这些机床上传的海量数据,“智能云科” 正在积极探索多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推出 “按件付费” 的机床租赁业务,为包括创客在内的各类客户提供闲置机床资源,有效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又如开展珠宝个性化定制服务,依据消费者的特定要求打造独一无二的首饰,满足了个性化消费需求,拓展了业务领域。

  上海市科学学所副研究员王迎春认为,上海团队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新思维,与他们先进的研发组织模式密切相关。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营造出的制度和氛围与谷歌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实行弹性工作制,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爱睡懒觉的生活习惯,不硬性规定员工每天的到岗时间;员工在孩子出生后,每周还可以有一天选择在家办公,边照顾孩子边进行代码编写工作。朱志浩对此解释道:“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软件开发,很多时候就如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般,需要灵感的迸发,所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尤为重要。” 在这里,与谷歌实验室一样,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年轻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大胆设想、自由讨论。在朱志浩看来,研究生们往往比教授更具创新活力,因为他们不受固有思路的束缚,能够更加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沈机集团上海团队凭借着坚定的自主研发决心、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以及独特的研发组织模式,在数控系统研发及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