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的产品早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在体育赛事这一备受瞩目的舞台上同样未曾缺席。不过,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 在世界级大赛中所扮演的角色着实算不上 “高大上”,往往处于利益链条的末端位置。
就拿南非世界杯上的 “呜呜祖拉” 来说,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的,然而中国的生产厂家从中获取的仅仅是几毛钱的微薄加工利润。虽说 “呜呜祖拉” 的情况不能完全代表 “中国制造” 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整体面貌,但这种处于低端获利环节的局面亟待改变,对 “中国制造” 进行升级已然迫在眉睫。
可喜的变化:角色与地位的提升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角色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中国英利在 2010 年和 2014 年先后两次成为世界杯的合作伙伴,赛场边那醒目的汉字广告牌赚足了眼球,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海信借助欧洲杯这一平台成功 “刷屏”,让全球观众对其印象深刻;今年 3 月,万达更是宣布成为国际足联首个中国顶级赞助商,得以与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世界知名巨头 “平起平坐”。显而易见,中国企业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 “曝光率” 显著提高了,其地位也变得更具 “分量” 了。
而若论及参与赛事的筹备与举办工作,其中蕴含的中国元素就愈发丰富了。在 2014 年巴西世界杯上,从穿梭于城市间的地铁列车,到保障赛事安全的 X 光安检机,再到用于建设场馆的重型机械等,诸多环节都离不开中国企业的身影。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极变化,共同勾勒出了 “中国制造” 崭新的形象,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变化背后的原因:实力与营销意识双提升
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这一转变,首先彰显了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持续提升。要知道,能够在顶级体育赛事中崭露头角,所面临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像万达、海信、英利、三一重工等企业,它们皆是各自所在行业内的领军者,堪称 “中国制造” 的杰出代表。例如,英利曾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在光伏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一重工等中国企业在巴西市场更是占据了七成以上的机械市场份额,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不仅如此,成为体育赛事的赞助商,还需要投入巨额费用。据业内人士估算,英利此前赞助南非世界杯时,前后至少花费了 5 亿元人民币之多;而万达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所签订的合约更是被视作国际足联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高达数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能够登上世界级体育赛事的舞台,本身就充分说明了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优质产品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是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海外营销意识日益提高
中国品牌在世界赛场上闪耀光芒,另一方面还得益于中国企业海外营销意识的显著提升。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向海外市场进行扩张已然成为必然趋势。倘若说过去的 “走出去” 主要是以衬衫、袜子、打火机等低端工业品为主,那么如今的 “走出去” 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产品的科技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像高铁技术、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纷纷走出国门,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企业主动布局海外市场的积极态度转变。
以英利为例,尽管该企业曾经一度陷入亏损的困境,但依然坚定地认为赞助世界杯是 “物超所值”。在赞助世界杯的当年,其净营收便急剧增长了七成之多,业务覆盖的国家也从原来的 9 个迅速扩展至 60 个。在德国开展的一次针对中国品牌的市场调查中,英利的品牌知名度仅次于联想和华为,成绩斐然。再看今年海信亮相欧洲杯的情况,通过电视转播,海信的品牌形象跟随赛事走进了全球 220 多个国家,覆盖近 70 亿人次收看,从众多媒体报道来看,在赛事刚开始不久,这个来自中国的 “新面孔” 就已经给众多外国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力地提升了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总之,“中国制造” 在世界体育赛事中的角色转变,既是中国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的有力证明,也是其海外营销意识觉醒的生动体现,相信在未来,“中国制造” 将在更多的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