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3 日 —14 日于浙江余姚四明湖畔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机器人峰会上,包括 “top30”(全球最顶尖的 30 位机器人科学家)在内的千名业界人士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 ——“人机融合,代表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专家们还详细描绘了未来人和机器的最优交互关系,那便是人机相伴,各自发挥长处,在不同的场景中各得其所,共同推动各项事务的高效完成。
本次峰会以 “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 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这一理念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教授指出,人机融合的关键在于 “人发挥人的优势,机器人发挥机器人的优势”,双方相互协作,进而把事情做得更好,而绝非是让机器简单地取代人类。展望未来,机器人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与复杂的环境实现共融。这种共融体现在多个方面,既包括机器人之间的 “操作者共融”,涉及机器人个体的独立判断以及群体间的感知协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与人的协同,要能够精准地理解人的意图,达到 “所思即所答” 的效果,成为人体功能的延伸,将人的能力进一步放大。
ABB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顾纯元以长安福特的先进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为例,为我们展现了当前自动化生产的高效状态。在这条堪称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上,每隔不到一分钟就能有一辆汽车下线,并且同一生产线具备强大的灵活性,能够同时生产 6 种不同车型,而且每一次车型的切换仅仅需要 18 秒。其核心技术在于将机械臂与周围的工装夹具等相关设备通过三维系统进行了有机集成,这已然是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了。然而,顾纯元话锋一转强调道,“但这还不是人机融合,因为机器跟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是完全分开的”。在未来,只有实现人机交互、人机融合,才能达成物与人通过技术服务实现有机连接,助力中国制造业从传统的 “中国制造” 跨越升级到 “中国智造”,这也凸显出人机融合对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孟庆虎提出了一个极具终极思考意味的问题: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吗?这一疑问源于日常生活中一个令人颇为费解的经典现象 —— 在工业流水线上,机器人表现得精确、高效且无比灵巧,可在处理大多数生活事务,比如简单的叠衣服、上下楼梯等情况时,却显得异常笨拙。孟庆虎从移动性能、灵活性、操作性、传感能力和智能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人机对比后发现,当前机器人与人类相比,主要的差距集中在灵活性和智能这两方面,尤其是在智能层面,“说实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过程,对于机器而言,目前还难以进行模仿,而人脑与肌体之间那种复杂且精妙的连动反应机制,机器更是无法完美再现,这其中蕴含着软件、硬件领域的巨大技术挑战。所以,若真的期望机器人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机器人必须知道人的存在,能够跟人共同生存”。这意味着机器人的辨识、认知能力需要有大幅度的提升,当机器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时,人机融合的时代才算真正来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机器人产业还需要在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持续深耕,攻克诸多难题。
综上所述,人机融合虽然被确认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认知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还面临着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需要业界持续投入精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逐步推动人机融合从理念走向现实,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助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