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3 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工程院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项目一期总结暨二期启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过去的两年间,项目一期成果颇丰,共计提出了 21 份研究报告以及聚焦企业发展 “四基”(即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 / 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案例集,为深入剖析我国工业基础现状及后续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项目有着重大的使命与背景,它是由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质检总局共同启动的重大咨询项目,以 “四基” 作为核心研究重点,旨在着力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薄弱这一关键症结。回溯项目启动历程,该项目于 2014 年 3 月在北京正式启动,随即成立了以路甬祥院士为组长的专业项目组,并且下设了分工明确、架构完善的多个组织架构,包括项目办公室、总体组、5 个专项课题组以及 13 个领域课题组,以此保障项目研究能够全面且深入地开展。其中,“质量技术基础战略研究” 作为专项课题之一,涵盖了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关乎国家质量基础的整体研究内容;而 13 个领域课题组更是广泛覆盖了航天、航空等诸多重要方面,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工业基础进行全方位探究。
在一期研究总结报告中,清晰地指出了我国工业基础领域现存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事生产研发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分布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寥寥无几。基于这样的现状,报告认为基础技术难题的攻克绝非易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个别企业自身力量或者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很难达成预期目标。
针对这一现状,项目组长、两院院士路甬祥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路。他强调要致力于将占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培育成 “专、精、特” 小巨人企业,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对它们的技术创新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普惠性的共性技术支持,还要全方位地提供投资融资、信息数据、人才培训、设计研发等多元化的服务支持,并且要更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学会、行业协会、创业创新联盟等各类组织的协同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助力这些企业成长壮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在研究过程中也有重要发现,苏南、宁波这两个试点地区在微小型轴承车削、磨削、检测、装配等加工自动线上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现象有力地印证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具备在垂直细分领域激发出强劲自我研发能力的潜力,它们能够凭借自身优势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为强化工业基础贡献力量。尤政院士明确指出:“形成一批‘专、精、特’企业是强化工业基础的主要途径和抓手。” 此外,智能化、数据化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被着重提及,制造业的供应端需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通过为产品赋予更多的数字化内涵,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动态需求。
在轴承这一具体领域的研究方面,国内目前侧重于润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国外已经先人一步,开始涉足智能轴承的研究领域。对此,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深刻指出:“‘四基’要搞上去,智能制造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并且,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基础技术支撑所涉及的数据搜集整合起来,使其能够在各个细分行业间实现共享,这无疑将成为工业在大数据时代最为宝贵且重要的资源,对于推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