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警醒的现实差距
乘用汽车自动变速器 100% 进口,200 千米以上高速列车制动装置 100% 进口,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阀岛和智能定位系统 100% 进口…… 这些数据犹如一声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上。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的报告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工业当前所处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历经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已经成功迈上新的台阶。自 2010 年起,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 5 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无疑是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雄厚实力。然而,另一方面,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 “工业四基” 却存在着严重的薄弱环节,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被他国牢牢掌控,这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掣肘,犹如一位巨人却患有 “跛足症”,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步伐。
共商强基大计
中国工程院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一期总结暨二期启动会于近日在北京盛大召开。数十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聚焦于如何做强 “四基” 这一关键议题,齐心协力破解工业发展中的难题,为我国工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屈贤明教授在会上对一期项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尤政院士则详细地阐述了二期项目的规划与设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来自宁波和苏南的与会代表也积极分享了两地在工业强基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这些宝贵的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效的工业强基模式和方法。
“四基” 薄弱制约发展
“工业领域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关键技术装备供给不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的因素。‘四基’发展的薄弱和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最大问题。”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的这番话,精准地指出了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核心困境。能否成功攻克基础工艺难关,有效提升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提高关键基础材料的水平,从而解决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 “卡脖子” 问题,将直接决定中国制造 2025 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工业强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工业基础不牢,制造业的大厦便难以稳固,更难以实现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强基工程列入规划与协同发展理念
工业强基工程已被正式列入国家 “十三五” 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工业基础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实施中国制造 2025,明确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而创新能力与基础能力实则相辅相成,创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没有稳固的基础,创新便如同无根之木,难以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指出,工程院重点实施的中国制造 2025、工业强基和创新设计 3 个咨询项目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应当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进步。他特别强调,在产品创新过程中,零部件创新要突出智能化这一关键特性,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零部件的性能和附加值,以适应市场对于智能化产品的需求。
零部件的新内涵与发展路径
“我们一想到基础零部件就是液压系统、齿轮、轴承,实际上零部件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控制器、电机、传感器,都是新的基础零部件。‘四基’要搞上去,智能制造在里面发挥很大的作用。要在宁波和苏南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专精特’小巨人企业成为‘专精特’的世界冠军。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制造业和金融的紧密结合。” 周济院士的这一观点,为我们揭示了基础零部件的新内涵和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基础零部件概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智能化的零部件成为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通过培育 “专精特” 小巨人企业,发挥其在细分领域的专业优势,有望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而加强制造业与金融的融合,则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
项目组组长路甬祥院士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然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在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项目推进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基础技术支撑的数据进行系统搜集,并按照行业细分进行精准分享,那么这些数据将汇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难以估量的价值,成为推动工业进步的重要资源宝库,为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期项目展望
据介绍,“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二期为期两年,将紧紧围绕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对若干标志性产品 “一条龙” 推进路线图的研究工作。通过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规划,提出一套全面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科学的咨询意见,从而为我国工业强基工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助力我国工业逐步摆脱 “跛足” 困境,向着更加稳健、强大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高的声誉和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工业强基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投入资源和精力,攻克难关,才能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