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作为 “中国制造 2025” 重点发力的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呈蓬勃发展之势。2015 年,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于国内市场的占比首次突破 30%,成绩斐然,彰显出产业崛起的强劲动力。
“中国机器人 TOP10” 峰会: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在工信部的引领下,16 日,由十家中国机器人企业携手发起的 “中国机器人 TOP10” 峰会于沈阳正式落地生根。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指明,该峰会旨在深度融合政府、产业与金融多方资源,全力为机器人产业营造优良生态,矢志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为产业进阶铺就坚实道路。
隐忧浮现:投资过热与低端化困境
然而,繁荣背后暗潮涌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直言,当下我国机器人产业陷入 “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 “玩具化” 的泥沼,投资过剩的隐忧如影随形。数据为证,我国涉足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 800 家,其中本体制造企业约 200 多家,多数却困于产业链低端,以组装、代加工为主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欠佳。更有 40 余个主打机器人的产业园区星罗棋布于各地,部分园区重招商、轻创新及人才培育,发展理念偏差显著。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也曾感慨,近两年各地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竟多达 77 项,相较行业尚不足千亿的规模,这般热忱背后实则暗藏浮夸泡沫。“中国机器人 TOP10” 企业之一的纳恩博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在接受专访时也犀利指出,当下机器人行业乱象丛生,过度投资与重复建设致资金、资源挥霍严重;地方政府视其为传统产业转型 “利器”,投资者觊觎补贴红利,二者合力催生产业虚热,而创新乏力更如枷锁,桎梏产业良性发展。
进一步审视,我国机器人企业体量普遍偏小,超 90% 的企业年产值低于 1 亿元,即便龙头企业,与国际巨头相较,营收亦差距悬殊,规模化发展之路阻碍重重。
破局方向: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
服务机器人:弯道超车的机遇窗口
技术创新堪称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使命。王野强调,强化产业创新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契合市场需求攀升大势。近年来,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上确有斩获,弧焊、点焊等多款工业机器人相继问世;服务机器人领域更是崭露头角,水下、极地科考、核工业等特种机器人自主研发成果频出,成绩亮眼。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高则坦言,我国机器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准尚存差距,概念产品多、产业化成品少。工业机器人赛道,国外企业凭借数十年沉淀筑起高垒,中国企业破局艰难;但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凭借前期积累,已手握 “弯道超车” 的契机与潜力。
关键零部件:短板待补,需合力攻坚
关键零部件作为机器人产业根基,质量与性能攸关全局,却恰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短板。研发制造能力薄弱、技术水平有限、性能质量欠佳等问题突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指出,虽部分企业已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破冰,但批量生产时稳定性、可靠性短板凸显。攻克核心技术,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政府需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助推机器人技术国产化进程。
标准布局:强化话语权,引领行业走向
“中国机器人 TOP10” 的另一关键使命是前瞻布局机器人标准体系。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透露,该峰会将聚焦我国机器人标准的顶层规划,力促 “TOP10” 企业深度参与各级标准制定,完善国际标准体系,逐步提升我国机器人企业在国际标准舞台的话语权,以标准引领产业规范化、高端化前行。
综上,中国机器人产业机遇在前,挑战亦不容小觑。唯有企业砥砺创新、政府精准施力、行业协同共进,方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版图中争得一席之地,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产业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