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然而其应用过程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诸多实际情况。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区市场推广经理李仲杰,凭借公司多年为客户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经验指出,工业自动化的运用呈现出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过去,工业自动化更多地集中在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生产以及汽车制造行业,像汽车产业就是较早开始大规模运用机器人的领域,如今在汽车生产线上已很难看到大量工人作业的场景了。不过,近年来形势有所变化,食品饮料、包装等消费品行业以及生命科学行业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自动化业务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工业自动化正在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台达所深耕的电子消费品市场同样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尹镟博表示,仅以一台机械手臂能够取代 3 个人来估算,如果假设全国有 1 个亿的制造工人,那么理论上就存在超过 3000 万台机械手臂的市场容量,从这个角度看,机器人市场似乎有着广阔的空间等待挖掘。
在探讨机器人的适用性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能清晰地看出一些关键问题。虽然机器人在汽车生产中应用能够确保工序的一致性,带来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但机器人本身更适合大规模生产模式。李仲杰举例说,就单个汽车厂而言,若要全面引入机器人进行生产,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往往在百亿以上,而如果年产量仅有几百辆车,如此高额的投入恐怕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而且,机器人擅长的主要是大批量重复单一动作,所谓理想化的 “无人工厂” 在现实中更像是一种难以企及的乌托邦设想。倘若生产线需要同时应对多款车型,那么对机械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要求就会变得更为复杂,相应地,投入的资金与时间成本也会更加巨大,这无疑对企业的资源和管理能力是个严峻考验。
具体到消费电子企业,情况又有所不同。尹镟博强调,由于人类拥有大脑和自我意识,在辨识以及灵活组合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于现阶段的机器人来说是颇具难度的任务。所以在消费电子生产中,像组装环节里的抛光、打磨等精细工序,目前还是依赖人工操作。未来机器人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识别领域能够取得多大的突破,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的手工作业,这也凸显出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挑战所在。
不同企业对于机器人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在同一个工位上,究竟是偏好人还是机器人来完成工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尹镟博指出,“管机器人相对容易,管理人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不同选择。” 以富士康郑州工厂为例,工人刘阳介绍了工厂内的实际情况,在他工作的 3 年间,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伙伴,像摄像头、电池安装、电池板焊接以及单一工序里器材的投递等工作如今都由机器人或机械臂来操作,但在组装部分的一些精细工序,如抛光、打磨等,依旧需要人工完成。而且,刘阳还提到,富士康工厂规模庞大,一条生产线动辄上百人,一个车间上千人,整个工厂几万人,人员众多容易引发争吵打架等事件,管理压力着实不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面临的复杂状况,进而影响其对机器人使用的考量。
此外,常常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工业机器人能否被大范围应用,还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备了自动化的条件。台达会定期前往客户的工厂做自动化可行性评估,尹镟博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发现,不少工厂连标准作业程序都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设计、工序设计缺乏一致性,对于本身并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工业机器人而言,要让它们顺利投入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购买了机器人,就能解决诸多生产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动化对于企业自身的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现阶段国内大量中小企业还在进行工业 2.0 的补课,这意味着它们在迈向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先夯实基础,完善自身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条件,才能更好地接纳和应用工业机器人。
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虽然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无论是从机器人自身的适用性,还是企业的依赖程度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等多方面来看,都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机器人供应商等各方共同努力,审慎决策,才能实现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更合理、更有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