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背景与平台构建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迈向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南京江北新区迎来了极具战略意义的发展契机。依据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江北新区与有着 “欧洲中科院” 美誉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江北新区倾力打造应用研究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平台。
这一即将组建的平台,犹如一座架设在德国工业 4.0 与中国产业之间的坚实桥梁,是名副其实的德国工业 4.0 “中国化” 机构。它承载着整合德国乃至国际前沿创新资源,并与中国产业深度对接的重要使命。尤其着重结合江苏制造的实际需求,聚焦于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普及活动,旨在全方位推动江北新区构建起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江苏制造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四大中心协同,完善智能制造生态
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规划建设应用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和标准化中心这四大核心板块,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完善智能制造生态。
(一)应用研究中心
该中心宛如企业智能制造的 “智慧大脑”,专注于为江苏众多企业的智能制造需求出谋划策,凭借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制造技术以及生产系统解决方案。无论是优化生产流程,还是提升产品质量,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技术支持,助力江苏企业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在智能化生产之路上大步迈进。
(二)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就像是一座展示智能制造魅力的 “科技展览馆”,陈列着一流的中德智能制造成果,像智能化样板生产线和车间等。这些直观的展示内容,让江苏企业能够近距离感受智能制造的先进理念与实际应用场景,为企业探索自身智能化改造提供了生动的参照样本,激发企业创新灵感,引导它们朝着更高水平的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三)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仿若孕育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 “摇篮”,它所提供的中德双元制培训方案独具特色。简单来说,这种培训模式就是将学校里的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中的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源源不断地为江苏的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高质量、懂技术、会实操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四)标准化中心
标准化中心则扮演着行业 “规则制定者” 的角色,它专注于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研究基础工作,积极承接工信部中国智能制造 2025 战略标准化部分项目。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消除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合作中的标准差异,为产业协同发展、技术交流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清晰明确的准则,推动整个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合作双方实力与合作渊源
在此次合作中,德方的主要实施者是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下属的生产设备和结构技术研究所(IPK)。IPK 在全球科研产业化领域堪称顶尖,作为德国工业 4.0 的重要发起机构,其在科研创新以及推动产业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卓越的影响力。IPK 首次与中国开展深度合作便选择了江北新区,正是看中了江苏智造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相信双方的合作能够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实现互利共赢。
回顾过往,我省与 IPK 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去年 6 月,双方就已签署 “工业 4.0 技术、服务与江苏智能制造合作” 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要在制定江苏制造发展战略以及发展工业 4.0(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等关键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如今,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落户江北新区,正是对这一合作约定的有力践行,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实质性的新阶段,也为江苏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合作意义与产业引领预期
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落户南京江北新区的消息一经传开,便在业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南京凭借此次合作,极有可能顺势崛起成为国内的智能制造中心,与杭州、成都等分别在 “互联网 +”、电子商务领域大放异彩的城市一道,共享现代产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荣耀,在全国产业版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尽管当下江北新区和 IPK 的合作细节仍处于谈判协商阶段,但业内人士纷纷看好其前景,分析指出随着这一中德最高层次产学研合作机构扎根于此,南京乃至整个江苏有望在智能制造领域一马当先,引领产业发展的潮流。南京市委常委、市江北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罗群也强调,江北新区与 IPK 开展合作,其根本目的并非仅仅着眼于眼前的设备引进或者生产线扩充,而是致力于从更深层次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特别是要引进德国先进的体制、机制,匠心探索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的创新路径,这对于中国制造业长远发展而言,远比单纯的硬件引入更为关键。
五、理念引进的重要性与思考
就在不久前,江苏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庆在德国考察智能制造期间,有意与斯图加特大学汽车技术研究所、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谋求合作机会。德国在科研产业化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江苏产业研究院也希望通过借鉴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的成功发展模式,为江苏的产业升级找寻新的思路。这次考察让刘庆院长对智能制造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他深刻意识到,从德国引进创新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技术和人才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硬成果”,更要注重汲取德国制造背后所蕴含的 “软成果”,也就是德国企业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做事态度、经营理念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架构。
在当前国内制造业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都热衷于谈论智能车间、机器人应用以及大数据利用等话题,但往往容易忽视更为根本的理念层面的变革。正如刘庆院长所指出的,如果企业自身的理念一成不变,做事的态度依旧故我,整个产业体系也不做相应调整,即便把国外一模一样的先进设备、车间原样照搬回国内,最终也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典范,其总裁顾建党分享了独到的见解。早在 3 年前德国刚提出工业 4.0 概念之时,菲尼克斯就极具前瞻性地在中国成立了首个工业 4.0 实验室。顾建党指出,工业 4.0 的核心基础在于,要为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物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如此一来,物品之间便能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自由 “对话”,进而构建起智能化的生产网络。然而,他也强调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当下最为迫切需要的并非是盲目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快速扩张,而是应当脚踏实地回归到工业制造的原点,摒弃以往那种对供应商、对员工不合理的压榨式经营方式,始终坚守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创新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因为这才是筑牢工业文明的根本基础,也是中国企业在智能制造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