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积极推动 “中国制造 2025” 并向德国工业 4.0 取经的进程中,一些担忧的声音也随之出现。有人担心,这样的学 习借鉴可能会让我国在产业发展中失去市场,进而丧失话语权。正如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焦小澄所表达的不安:“当中国的车间里摆满德国制造,这意味着,我们在为德国工业 4.0 买单。” 这种担忧反映出部分人士对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所处地位的深刻关切。
关键领域的现实困境
激光加工领域
激光和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元素,在我国产业发展中有着关键作用,但目前也面临诸多难题。在激光加工方面,我国已然成为世界最大的激光加工产品市场,规模庞大,前景看似广阔。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大部分激光企业存在明显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往往只是采取进口激光器及零部件进行简单粗放的集成式生产。这种模式使得我国激光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难以掌握核心竞争力,利润空间也较为有限,长期来看,很容易受到国外供应商的制约,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机器人应用领域
机器人的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最快的市场,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以上江山,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大多还主要集中在下游系统集成商这一环节,在高端机器人制造以及关键核心部件研发等方面相对薄弱,无法与国际巨头形成有力竞争,导致我国机器人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基础部件领域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在智能制造所依赖的基础层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焦小澄教授指出,智能制造离不开的传感器、芯片、基础材料等关键基础性部件,目前都主要掌握在国外手中。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发展智能制造时,从根基上就面临着 “卡脖子” 的风险,一旦国外在供应这些基础部件上出现问题,我国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可能就会陷入停滞,严重影响产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基础研究的迫切需求与呼吁
焦小澄教授认为,当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这些困境,反映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大学,基础研究正逐渐走向边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已然倒逼国内基础研究急需跟上步伐,只有夯实基础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这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安下心来,学习德国人那种眼光放长远、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攻克技术难题,逐步提升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邢飞形象比喻的那样:“智能制造就像金字塔,立在上面的是核心器件、芯片、软件、基础材料。” 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努力登上金字塔的顶端,掌握这些关键要素,那么就只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为别人打工,无法真正实现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江苏的应对举措与行动成效
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制造业所存在的低端加工比重偏大、重大装备依赖度较高、劳动生产效率较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愈发凸显出来,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些挑战,江苏省经信委积极行动,投资处副处长朱乾介绍,为了更好地对接德国工业 4.0,汲取其先进经验助力本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去年江苏省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 江苏行动纲要》,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全面推动省内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从实际效果来看,当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达到了 1.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6%,这一数据表明江苏在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智能制造路径,努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为应对当前制造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在借鉴德国工业 4.0 的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担忧和现实困难,但通过正视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举措,我国制造业有望逐步补齐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全球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实现稳健发展,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