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联盟概述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工业互联网联盟承载着重要使命应运而生。2014 年,由通用电气、IBM、思科和 AT&T 发起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发展至今,其成员阵容已颇为庞大,涵盖了软件应用开发、数据运营商、工业数据终端设备以及数据传输设备供应商等众多领域,多达一百多家企业,其中不乏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代表。
该联盟实行开放成员制,有着清晰且意义重大的目标,那就是打造一个打破行业壁垒的有机整体,旨在更为顺畅地推动大数据在现实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实现深度整合,并且依托工业互联网这一有力工具,在能源、医疗、交通以及制造业等各个行业领域积极推进开放性的协作。当下,智能化与连接性正逐渐成为定义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工业互联网联盟的努力方向恰好契合了这一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通过协作与整合释放各行业的发展潜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工业互联网的标准问题,它并非某一家企业(如 GE)所独有的,而是由整个行业共同参与制定、遵循的一种正在建立完善中的行业标准。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确保联盟内的参与者们可以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技术运行、进行产业效能管理以及开展所有相关的系统管理工作,为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有序应用筑牢根基。
工业互联网联盟可为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工业互联网联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能够助力中国企业实现数据思维的转变。从 GE 与埃森哲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看,工业企业的高管们对于工业互联网所蕴含的潜力以及价值来源已经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例如,依据相关调查显示,有 73% 的企业已经将其 20% 以上的技术总预算投入到了大数据分析方面,甚至有五分之一的企业更是将这一投入比例提高到了 30% 以上。不仅如此,还有四分之三的高管预计,在未来一年中,用于大数据分析的支出仍会继续攀升。这充分表明了工业互联网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启示中国企业要更加重视数据的价值,积极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来挖掘数据潜力,优化自身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推广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工业互联网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引发了一些担忧。有人指出,鉴于我国此前在相关技术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需要警惕在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潮中被边缘化的风险。以佛山为例,当地不少传统企业虽然怀揣着转型升级的强烈渴望,但却明显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对接工业互联网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其中,标准先行是任何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的根本所在,对于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的推广同样如此。当前,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要携手行业加快制定符合国情且科学合理的标准。不过,在参考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照搬,而是要充分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保留一定的灵活度。例如,在工业互联网应用于电子病历这一具体场景时,由于我国人口分布、社保体制以及制度系统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就要求对相关标准做出适当的调整,认真对待这种调整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毕竟,标准的制定不仅要对相关技术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充分兼顾其在国内落地实施的可行性与适应性等问题,这无疑是一项复杂且需要多方协同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工业互联网联盟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我国在推广工业互联网的道路上虽面临挑战,但通过正视问题、科学应对,有望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在全球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