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及成本压力
在机器人产业中,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情况对整个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伺服电机为例,虽然国内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正如徐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指出的那样:“机器人用的伺服电机和其他设备的伺服电机存在差异,机器人上需要高速、高精度、高可靠的伺服电机,目前国产的伺服电机仅能满足焊接机器人的要求。” 这意味着在更广泛、更高端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中,国产伺服电机还无法完全适配,仍需依赖进口产品或进一步提升自身性能。
减速器同样是关键所在,它作为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中间装置,起着精确控制机器人动作以及传输更大力矩的关键作用,对机器人的精度影响显著。徐方提到:“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的情况类似。与通用减速器相比,机器人关节减速器要求具有传动链短、体积小、功率大、质量轻和易于控制等特点。” 当下,机器人上常用的 RV 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属于高端减速器,尽管国内也有厂家生产,但生产规模较小。目前,RV 减速器市场基本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公司所垄断,而日本的哈默纳科公司在谐波减速器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
这种核心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给国内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生产成本压力。据相关白皮书显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器的价格要比外企高出近 4 倍,购买伺服驱动器的价格也接近外企的 2 倍。此前更有行业人士透露,一台精密减速器对于四大国际巨头而言,采购价为 3 万元 - 5 万元,卖给国内关系好的客户约 7 万元,关系一般的普通客户则约 12 万元,内资企业采购精密减速机的成本比国际巨头贵一倍还多,由此可见其中巨大的利润差别以及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困境。
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际差距
从产业整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也存在明显差距。罗军指出:“谷歌、IBM、微软等美国企业正在开辟机器人一个新时代,而且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而我国目前还处在谋求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领域自主化的阶段。” 现阶段,我国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尚未取得有效进展,高端产品相对匮乏,核心零部件又受制于人,正如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 6 月 16 日沈阳举行的机器人 TOP10 峰会上直言的那样:“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这一现状表明我国机器人产业在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阻碍,需要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产业投资过剩与低端重复建设问题
尽管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存在诸多短板,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其的青睐,行业呈现出一片火热的表象。
从产业园区建设来看,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间,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 40 个,数量颇为可观。同时,各地政府为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了众多政策,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多达 77 项之多。而且,在生产企业数量方面,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介绍,初步统计,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已经超过了 800 家。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行业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部分业内人士对这种 “大干快上” 的局面表达了深深的忧虑,辛国斌在机器人 TOP10 峰会上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投资过剩的隐忧。罗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了更为具体的情况:“现在机器人企业有 800 多家,机器人园区超过 40 个。但是在这 800 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面将近 70% - 80% 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国内也就 100 家企业左右,而且这 100 家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然主要依赖进口。”
纳恩博科技公司总裁王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企业数量过多并非好事,大量机器人企业看到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产品市场表现好,便一哄而上都来做这些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不仅自身缺乏竞争力,还会造成低端重复建设甚至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
地方政府补贴政策的影响
在这场机器人产业 “竞赛” 中,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入局增添了 “马力”。各地出台了形式多样的补贴政策,例如,杭州明确规定,对符合一定 “机器代人” 条件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 2000 万元;烟台出台的政策则是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 100 万元。这些补贴政策虽然旨在鼓励企业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引导和精准把控,部分企业可能为了获取补贴而盲目进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端重复建设问题,使得产业发展未能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综上所述,中国机器人产业目前面临着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投资过剩以及低端重复建设等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引导投资,以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