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落地的有利因素及良好氛围
作为《中国制造 2025》明确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在我国现阶段正得益于政策推动、财政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助力,加速落地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并且逐渐形成了 “地区、行业、企业协同推进,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商、研究机构、用户联合实施” 的良好氛围,为智能制造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政资金支持及项目实施情况
在近期举办的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了重要信息。自去年 6 月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启动智能制造专项以来,已投入中央财政资金 21.5 亿元,用于支持 93 个重点项目。而在今年,两部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项,已经立项 133 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全国 25 个省区,预计国家拨款将达到 52 亿元,接近去年中央对智能制造专项拨款的 1.5 倍。
智能制造专项的实施成效显著,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还显著提高了智能制造装备自主安全可控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该专项带动了社会投资 100 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智能制造领域,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
地方企业转型及市场需求情况
目前,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广大制造企业已经自发地开展了 “机器换人” 行动,积极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据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初步统计,制造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达到 1 万亿元,其中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并且这一比重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场。”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要主动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中国制造 2025》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实现自主品牌智能制造装备和解决方案的大规模工程应用,以此提升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差距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是我国智能制造专项重点支持的两大方向。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实现了重要突破。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然而,与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制造业目前呈现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的复杂局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这也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后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十三五” 期间的重点任务与未来推进措施
据了解,在 “十三五” 期间,我国将聚焦 “五三五十” 重点任务,展开智能制造的全面布局。
“五” 类关键技术装备
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 5 类关键技术装备,这些关键技术装备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硬件基础,通过技术攻关能够提升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 大基础
夯实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这三大基础。智能制造标准是规范行业发展的准则,核心支撑软件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大脑,工业互联网则是实现智能制造设备互联互通的纽带,这三大基础的夯实对于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至关重要。
“五” 种新模式
培育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这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这些新模式适应了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个性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十” 大重点领域
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通过在重点领域的集中突破,能够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智能制造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未来,我国将加快实施 100 项左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修订工作,通过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措施的系统推进,全面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朝着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综上所述,我国智能制造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明确重点任务和实施系统推进措施,我国有望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缩小与制造强国的差距,最终建成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