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4.0 在中国的落地实践案例
“工业 4.0” 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13 年 9 月 11 日,与西门子德国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EWA)相同的中国首家西门子数字化企业平台工厂(SEWC)在成都落成并投产,也就是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及研发基地,这为工业 4.0 理念在中国的落地提供了典型范例。
而且,这并非个例。华晨宝马的沈阳铁西工厂采用了全集成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多款车型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进行生产,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优化了生产效益,展现出工业 4.0 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优势。在云南昆明,昆明钢铁公司引入高炉炼钢炉集成驱动系统,确保了全自动的运行与安全监控,体现了工业 4.0 在钢铁行业的实践成果。此外,SAP 也在中国与众多企业伙伴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出适用于 “工业 4.0” 的 IT 软件系统,助力更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进一步推动了工业 4.0 在中国不同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企业平台的作用及意义
中国制造业若要更广泛地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升级转型,数字化企业平台起着关键作用。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工业业务领域总裁吴和乐博士认为,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实现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再到生产执行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助力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 4.0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基于共识的完整体系构建
从实现方式角度来看,工业 4.0 是一个基于共识、各方分工协作的完整体系。工业 4.0 本身内涵丰富,涵盖了技术革命、生产组织变革、标准体系建设、商业模式再造以及价值链重构等多个方面。但就推动其实现而言,它更像是一个需要各方达成共识、明确分工并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在德国,制造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于提升竞争力的路径有着共同的 “话语体系”,政府部门、各类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都对自身在工业 4.0 中的定位、任务有着清晰的认知,深知各自在构建这个宏大产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工业 4.0 并非简单的规划或者愿景展示,而是各方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
这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在制定相关规划或方案时,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形成过程中能否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共识,能否找到契合我国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基本国情的合作共赢平衡点,以此来保障各项举措能够顺利落地实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工业 4.0 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工业 4.0 目前只能作为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之一。工业 4.0 是德国针对自身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德国一些颇具竞争力的工厂中,工业 4.0 的应用反而并不多,这是因为工业 4.0 前期投入较大,而且并非解决当下这些工厂面临主要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德国企业现有的竞争力,源自长期以来的稳步发展以及持续创新改进,工业 4.0 只是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种途径,绝非全部,也无法解决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等关键难点问题。
因此,我国应引导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发展。对于确实有需求引入工业 4.0 解决方案的企业,可以给予鼓励支持,但同时也要支持企业不断探索更符合自身实际需求、更具经济性的转型升级方案,要避免企业盲目跟风,借概念一哄而上,确保企业转型升级能够行稳致远。
慎重对待 “机器替代人” 等提法
对于 “机器替代人” 等类似提法应该秉持慎重态度。业内专家分析,除了德国劳动力市场偏紧、工会组织强大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种提法容易引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减少双方在企业转型升级问题上的共识,并且从现实角度来看,短期内 “机器替代人” 在很多领域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具备经济性。
这一观点对我国极具借鉴意义,我国应牢固树立 “人是最核心要素” 这一观念,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尽量减少和避免类似提法给广大劳动者队伍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共同助力企业和产业的升级转型。
综上所述,工业 4.0 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其蕴含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吸收运用,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