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变革背景下的中德差距
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部分世界顶尖企业已然步入工业 4.0 时代。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制造虽积极追赶,但仍存在明显差距。在传统基础材料、技术以及工艺水平等方面,与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并且向智能制造转型所需的信息技术,诸如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等方面存在的新问题,也对中国制造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以德国西门子为例,通过其位于成都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及研发基地(SEWC)便可清晰看出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家电行业与之的差距。这个仅有 450 名工人、生产面积不到标准足球场一半的工厂,生产效率极高,大概每 10 秒就能生产出一件产品,而且在一百万件产品中,瑕疵品不到 10 件,展现出了卓越的生产质量与效率。
西门子 SEWC 推行数字化工厂模式,实现了涵盖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制造工程、生产执行到服务的整个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借助统一的数据库等软硬件设备,不仅保障了产品能够高效地投放市场,更是切实推动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成为德国工业 4.0 的成功实践典范。
反观中国制造业,整体大多还徘徊在工业 3.0 阶段,部分甚至仅处于工业 2.0 水平,基础相对薄弱。不过,我国在 2015 年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明确了加快制造业转型的目标,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智能制造升级路径。
中国制造 2025 与德国工业 4.0 的转型方向差异
德国工业 4.0 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与侧重点,而 “中国制造 2025” 则将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在此引领下,各行各业都展开了积极探索,家电行业也不例外,涌现出了物联网家电、智慧家居、人工智能电视、互联网工厂、物联运营支撑平台等诸多新名词,看似中国家电企业在智能化道路上进展迅速。
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与要求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工业 4.0 是一个渐进式的漫长过程。即便在发达国家,预计真正实现工业 4.0 的企业也要大概 15 年后才会出现,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所需时间无疑会更长。
更为关键的是,智能制造并非仅仅依靠自动化技术手段来提升生产效率这么简单,还需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反向思考,进而推动相关商业模式的变革,这无疑给中国制造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企业不能仅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还要兼顾市场需求与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在迈向智能制造强国的道路上,既要准确把握好目标和发展趋势,明晰前进的方向,又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耐住性子、苦练 “内功”,不断夯实基础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根基,攻克信息技术等制约发展的难题,逐步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如此才能有望早日实现成为智能制造强国的目标,在全球制造业变革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赢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