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机器人革命的不同观点及实际情况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8 月 3 日刊登了麦肯锡(亚洲)咨询公司董事长凯文・斯尼德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韦策尔共同撰写的《中国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一文。文中提到,西方分析人士对于中国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要么将其称赞为中国走向史无前例兴旺的先兆,要么发出警告,称此举会随即造成大规模动荡和失业,甚至有人质疑富士康公司不断崛起的机器人大军是否意味着 “世界工厂” 将走向末日。但作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新技术对于中国私营制造商而言并非弱项,借助机器人,他们当下有机会变得比以往更强大、更具竞争力。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起步较晚但积极追赶差距
中国开展机器人革命相对较晚,从机器人与制造业工人的配比来看,差距较为明显。在中国,每 1 万名制造业工人只有 36 个机器人,而日本和韩国每 1 万名制造业工人分别拥有 315 个和 478 个机器人。不过,中国为缩小这一差距采取了诸多大胆举措,例如北京制定了到 2020 年将机器人与工人数量比提高到 100 以上的目标,展现出积极追赶的决心。
机器人市场规模及采购情况
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已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态势。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中国早在 2013 年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 2014 年,中国工厂的工业机器人装配数量已占世界工业机器人总量的 25%,较前一年增加了 54%。去年,中国制造商购买了 6.8 万个工业机器人,同期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 24.8 万个,并且产业专家预计中国所占的这一比例还会继续提高,凸显出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持续增长的潜力。
典型企业的自动化投资与发展
沿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中国工厂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那种数千名工人在装配线前重复劳作的场景正逐渐被一小批技术工人骨干与尖端机械协同工作的更复杂生产状态所替代。例如,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主要的家电制造商之一,计划在未来五年投资 8 亿美元,用于让旗下生产家用空调的子公司实现自动化,这体现了企业积极顺应自动化潮流,推动自身生产升级的实践行动。
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不仅致力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采购国,还努力成为主要的机器人制造国。在这一进程中,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和大疆科技公司等企业处于关键位置。前两家公司正在积极研发一系列用于工厂生产的机器人,而大疆科技公司按美元销量计算,如今已是世界第一大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商。此外,据国际预测公司预测,到 2023 年,中国国有防务企业航空工业总公司将生产价值近 60 亿美元的无人机,并有望控制一半的全球无人机市场,这些都表明中国在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
中国在机器人革命中具备的优势
独特的制造业生态系统
随着中国加速推进自动化进程,目前至少基于三个理由可认为中国的成功几率要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首先,中国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国企业在与全球企业合作过程中,构建起了极为复杂的供应链,同时还形成了人员与机械的合作网络,凭借这样的优势,可以用最少的资本投资实现最大限度的灵活性,这是世界其他经济体难以与之匹敌的,为机器人革命在中国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充足的工程师人才储备
其次,除印度可能是个例外,其他国家在培养监控大规模工业机器人所需的足够数量的工程师方面都比不上中国。据最近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推断,中国每年的工程师毕业人数至少是美国的 3 倍,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为机器人的应用、维护以及相关技术研发等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确保在推进机器人革命过程中能够有专业人才支撑各项工作的开展。
强大的消费市场支撑
最后,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增强,成为维持中国制造业基地地位的坚实支柱。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壮大速度仍是世界上最快的,目前已有 1.16 亿个中产富裕家庭,其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有 2.1 万美元,而在 2000 年时只有 200 万个此类家庭。庞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全球企业有足够的动机把工厂留在中国,这不仅有利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也为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和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在机器人革命中虽起步稍晚,但通过积极的政策举措、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多方面优势,正朝着成为机器人制造和应用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场机器人革命有望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