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过热质疑
当下,机器人产业无疑是热门产业之一,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短短几年间便呈现出蔚然之势。目前,国内已建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超过 40 家,还有大量产业园处于筹备阶段,众多省市更是将机器人产业视作未来的战略产业。然而,这般火热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盲目投资、“一哄而上” 的现象,以至于外界产生了机器人产业是否过热的疑问,甚至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警惕地指出机器人产业已经出现 “高端产业低端化” 的苗头,提醒要避免走搞组装、重规模的老路。
“高端产业低端化” 现象及过往预警
“高端产业低端化” 这一说法,最早是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曲道奎在三四年前的一次论坛上提出的。在我国,像汽车、信息技术等行业原本都属于高端产业范畴,但国内企业介入后,往往处于高端产业里相对低端的位置。曲道奎指出,每个产业都有其产业链,虽顶着高端产业的 “帽子”,实际所做之事却较为低端。当时他就针对机器人产业提及,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且起步处于黄金阶段,本是很好的发展机会,但要预防重蹈汽车、IT 等领域的覆辙,避免出现 “高端产业低端化” 现象。可如今三四年过去,这一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了更多关注。
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客观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确实很快,国外机器人产业历经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而我国仅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在不少领域已能与国外处于同一前沿水平。不过,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曲道奎用中国财富分布来打比方,中国人均财富在世界排名可能处于 180 位以后,但并不缺富人。机器人产业同样面临类似尴尬局面,近年来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增长,数量或许已超千家,但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存在大量被称为 “三无” 企业(无技术、无产品、无资本)的小规模企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新松这样的行业巨头较少。数据显示,新松在全球机器人公司中的市值已进入前三,仅次于 ABB、发那科,即便德国库卡公司市值因美的收购一路飙涨,仍排在新松之后。新松公司产品线十分齐全,涵盖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更为关键的是,它不仅有机器人产品,还具备仓储、智能物流等业务,能够提供完整的工业 4.0 解决方案,而像这样综合实力强劲的企业在中国数量有限,这反映出产业内部企业发展的不平衡。
对机器人产业 “热” 现象的辩证看法
对于当前机器人产业的 “热”,曲道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市场层面的 “热”
从市场角度来看,“热” 并非坏事,反而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因为只有产业 “热” 起来,各类资源才会向其集聚,进而加速行业整体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速度的提升。就如同平台级、现象级的电商产业,正是得益于起初的 “热”,才有了后续蓬勃的发展。曲道奎认为,“热” 是一种好事,是行业发展的能量和动力来源,并且市场存在着无形的调节机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花费自身资金时,会对未来风险进行预判,当发现情况不妙时,自然会主动撤出,所以市场层面的 “热”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调节。
政府层面的 “热”
然而,当下令人担忧的是 “热” 错了地方,即各地政府如果跟着 “热” 起来,就可能会缺乏对产业发展热度的合理把控,进而引发市场紊乱。曲道奎指出,政府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等问题,看到其他地方发展机器人产业,不管自身有无条件,省市甚至县级层面都纷纷涉足,这种情况下风险就会增大。所以,相比市场的 “热”,更怕各级政府盲目跟风 “热” 起来,因为政府行为对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有着重大影响,一旦缺乏科学引导,容易导致产业发展失衡。
综上所述,中国机器人产业虽发展迅速但面临诸多问题,对于产业的 “热” 现象需辩证看待,尤其要引导政府科学合理地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避免因盲目 “发热” 而造成不良后果,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