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工业的卓越基石:优秀工人与工匠精神
德国工业向来在全球享有盛誉,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堪称工业 “血液” 的优秀工人队伍。此前在 BuzzFeed 上,德国工人布线的图片一度火爆网络,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德国深入人心的工匠精神。秉持这种精神,德国的产品设计将便利与持久性置于首位,对工艺品质追求极致完美,在制造领域更是坚守最高标准,以化工厂、核电站的严苛安全标准来要求制造业工厂,还制定了全球最严的汽车抗碰撞标准,由此打造出众多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奠定了德国工业的卓越口碑。
二、独具特色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体系
重视实践的传统与基础培养
与部分国家的学历崇拜不同,德国评判人才的关键标准之一便是实践动手能力,整个社会有着深厚的尊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传统。而这一传统有着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支撑,那就是学徒制。早在小学阶段,德国便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其日后适应学徒制提前夯实基础,让实践意识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扎根发芽。
“双元制” 的核心内涵与具体实施
这种对实践的重视一直延续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 “双元制” 这一学徒制的核心模式。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了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长,要求学生频繁前往企业参观考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毕业设计题目有 70%是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拟定的,并且大部分毕业设计都是在企业环境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企业积极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工资、培训等费用,同时政府也会给予相应补贴,培养一名学徒大概需要花费 25000 到 80000 美元。不仅如此,德国企业还深度参与实践教学,不仅提供经费、场地和实践机会,更是全程指导教学过程,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将培养大量高素质一线技术工人视作中长期投资的重要内容。像西门子这样的大企业还专门制定了自己的学徒计划,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能够收获具备企业所需技能的员工。
三、“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成效彰显
相较于法国单纯的学校培训、英国单纯的企业学习以及日本美国的企业包办等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 “双元制” 在培养就业能力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 1 月公布的数据,2015 年德国就业人数高达 4300 万,就业呈现出连续 10 年增长的良好态势,失业率从 2014 年的 4.7% 降至 4.3%,甚至比欧盟失业率的一半还低,这无疑是 “双元制” 职业教育为德国就业市场注入强劲动力的有力证明。
四、工业 4.0 时代的挑战与应对
“机器换人” 趋势下人的新角色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也面临着先进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在工业 4.0 时代,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未来工厂的主导方向,“机器换人” 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工厂里所需的人力会越来越少。不过,仍存在一部分工作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成为了人类在工业生产中的 “特权”。正如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执行官 Wolfgang Wahlster 博士所断言的:“即使是在工业 4.0 时代,我们的工厂里也不会空无一人。” 要想获得这一 “特权”,首先需要打破对传统工业劳动角色的划分。工业 4.0 由德国人首倡,一方面源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在未来工业中人所肩负的新作用 —— 创新。例如在著名的西门子柏林燃气轮机厂,虽然现场工人数量极少,但整个生产过程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人正逐渐从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控制者,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思考当中,与机器各尽其职,而非在执行层面与之竞争。
新人才需求与企业应对策略
跨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认为,未来工厂中蓝领工人与白领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新的人才需求也会逐步凸显出来。麦肯锡 “制造未来” 的研究表明,到 2020 年,将有 4000 万个岗位等待着合格的员工入职,工业 4.0 时代更需要能够适应更高难度操作的人才,比如机械电子工程师这类职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对此,一些大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在自身的人才培养战略中加大创新的比重。像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设立的创客空间,配备了 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每位员工都可以在这里尽情试验自己的设想,以此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为应对工业 4.0 下的人才新需求未雨绸缪。
总之,德国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体系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显著的成效,面对工业 4.0 的挑战,德国正通过引导工人角色转变、挖掘新人才需求以及企业积极创新培养策略等方式,努力实现工业与人的协同发展,继续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