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工业教育领域顶级赛事 ——2016 “西门子杯” 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决赛上,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亟待解决的话题再次被与会专家提及,那便是产教融合中存在的断层以及由此引发的制造业人才缺口问题。
一、严峻的人才现状:巨大缺口与产学断层
相关研究报告揭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到 2020 年,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高达 1.4 亿人,然而届时人才缺口预计约达 2200 万人,这一庞大的缺口无疑给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与此同时,产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工业 4.0”“中国制造 2025” 等战略虽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带来了绝佳机遇,但也对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当前学校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却依旧亟待进一步弥合。
二、产学断层的具体体现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师张贝克以自动化专业为例指出,学生们往往能够熟练背诵变频原理等理论知识,可对于变频器在实际工业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却了解甚少,就如同学习烹饪的人却从未握过菜刀一般,仅仅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成长为契合产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工厂自动化部副总经理李劲松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回忆起刚入职西门子参与现场机器调试时,内心满是忐忑,因为此前很多实操内容都未曾接触过,就连电柜接线这样的基础操作都是入职后在现场才开始学习的。而且,在他后续亲自面试招聘的 100 多名工程师中,也发现国内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关,但动手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学生专业认知迷茫
不仅如此,不少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张贝克在去某大学宣讲大赛时,就遇到有自动化专业学生当众表达自己对未来职业走向的困惑,甚至一度以为毕业后只能从事诸如 “修自行车” 这类与专业关联性不大的工作,这反映出学生在专业认知上的欠缺以及学校在职业引导方面的不足。
三、弥补断层的尝试与努力
创新教材编写
为了尽力缩小 “课堂与产业之间存在的差距”,张贝克及其同事曾做出积极尝试,编写了一本别具一格的教材。在这本厚达 600 多页的教材里,他们将锅炉拟人化为卡通人物 “小锅”,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过程控制技术演绎得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喜爱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
企业 “再培养” 模式
鉴于产学间的断层,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对人才进行 “再培养”。例如在部分公司,对于大学毕业生,即便应聘的是研发工程师岗位,通常也需要经过 12 至 18 个月的 “再培养”,使其熟悉实际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才能达到合格上岗的要求。
四、共同破局的呼吁与实践平台
然而,张贝克深知目前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课堂与产业间的差距,不能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力量去填补,更需要企业界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学生竞赛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正如李劲松所言,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端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界、企业界以及主管部门等多方协同、持续发力。
而 “西门子杯” 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便是多方共同探索破局的一个有益尝试。这项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赛事,每年都会梳理出产业界面临的通用难题,并向全国学生 “招标”。学生们组队 “应标” 后,积极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赛极力模拟现实工作场景,要求学生不仅要依据创意打造出原型机,还要将成果完整地 “移交” 给一群毫无工科背景的志愿者(相当于 “甲方”),并让他们能够清楚明白作品的使用和调试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产业实际需求的把握能力,为缩小产学差距、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贡献力量。
总之,产教融合的断层问题是制约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各方持续探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借助类似 “西门子杯” 这样的实践平台,逐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为制造业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