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伦纸业的生产车间里,“90 后” 小伙辛梦波开启了新的工作模式,他的职责是照看 “全自动高速复卷打孔机”,保障其正常运转。而此前,他和众多工人一样,只能在流水线上从事日复一日的重复操作。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比伦纸业在应对成本压力与追求效益提升过程中的一系列积极变革。
一、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与效益凸显
传统生产与自动化生产对比
比伦纸业副总经理刘远全介绍道,过去虽也有机器设备,但操作方式较为繁琐,各道工序间的设备相互孤立,每段操作都需人工衔接,生产效率低下。而如今采用全自动生产线后,情况大为改观,原纸从生产线一端进入,短短 1 分钟后,包装好的成品纸就能从另一端产出,可直接发货。整个过程只需少量工人负责查看机器、调整纸卷方向以及挑拣有瑕疵的产品即可。
成本压力下的自动化抉择与资金解决方案
比伦纸业选择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则是被日益攀升的成本 “逼” 出来的。大概从 2011 年起,企业明显感受到成本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用工成本,以往月工资 3000 元到 3500 元就能招到工人,如今基本都在 4500 元左右。面对这一情况,企业深刻认识到用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人工的紧迫性。然而,生活用纸行业本就是薄利快消行业,经营收益大多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要一次性拿出大量资金采购生产线并非易事。
此时,市场上日渐盛行的融资租赁模式为比伦纸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 “第三条道路”。按照该模式,企业只需先支付 20% 的款项采购上马生产线,由融资租赁公司提供担保,后续再分期付款,三年内还清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企业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
3. 自动化带来的显著效益
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后,效益十分显著。以全自动复卷机生产线为例,每条采购费用 230 万元,比伦纸业共上马了 4 条。过去使用老设备时,一条线需要 15 - 18 个工人,如今只需 10 个工人;出纸效率更是实现了大幅跃升,从原来每人每小时 17 公斤提高到 83 公斤;产品合格率也从 93% 提升至 99% 以上。
从 2012 年到 2015 年,比伦纸业陆续投入 4000 万元,针对抽式面巾纸折叠机、高速大回旋(面巾纸)折纸机、全自动生活用纸包装机等设备开展 “机器换人” 改造项目,实现了一次性自动喷胶、封边、修边等生产线自动化。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一线员工数量从 372 人减少到 252 人,与此同时,产能却提升了 1.5 倍,综合计算下来,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减少了 40%,企业在提升效率与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带来的成本节约
生产基地布局优化
在刘远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除了标记着公司总部广东东莞外,还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嘉鱼和安徽当涂两个小县城各画了一个圈,这两个地方是比伦纸业自 2008 年以来在内地布局的生产基地,目前每年创造的产值约有 3.8 亿元。
一家广东企业选择远赴内地建厂,且选址在县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于纸品这类快消品而言,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运输路程在 500 公里范围内时,物流成本最低。比伦纸业要开拓华中和华东市场,嘉鱼和当涂恰好处于这两个区域 500 公里半径的几何圆心位置,在此建厂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而且相较于武汉、合肥等中心城市,县城的用工、用地、水电等成本都更低,进一步为企业节约了开支。
2. 企业内部流程优化与技术创新
除了外部布局的优化,比伦纸业还注重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优化挖潜,向管理要效益。今年,企业推行了 “精益生产” 管理模式,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工业工程分析,对每个流程、每个节点的分布与衔接进行重新优化,旨在实现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的高效状态。在此基础上,实施定制管理、“7S” 管理模式,结合人体力学对员工的操作动作进行标准化,力求达到效益最大化。
此外,技术创新也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比伦纸业的后加工车间,以往对于生产过程中分拣出的残次品或切割产生的边角料,若要重新回炉打浆,必须专门安排一个人将里面的纸芯管掏出来,因为芯子和纸的材料不同,不能一同投入。而在 2015 年,公司与专业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一种新材料纸芯管,可直接与纸品一起打碎回炉、融为一体。仅这一项小小的创新,就让每台机每个班少用 4 名工人,一年下来就能节省工资开支 60 万元,切实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总之,比伦纸业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优化生产基地布局以及开展内部流程优化与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降本增效,为薄利的生活用纸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其经验值得同行业企业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