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机器人对技能劳动的影响
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机械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确实替代了部分技术工人的劳动,使一些传统生产技能面临被淘汰风险。然而,认为 “技能已经过时”“学技能没有出息” 的观点有失偏颇。
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实践来看,尽管机器人结合人工智能所能取代的技能劳动种类逐渐增多,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大量技能劳动离不开人类。尤其在少子化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以及人口红利渐失的中国,技能劳动者短缺问题愈发凸显,许多行业对人力技能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技能工人在机器人时代的关键作用
机器人的 “导师”:机器人并非生来万能,其运行依赖工程师和能工巧匠的精心 “调教”。这一过程不仅技术难度高,且工作强度大,需要专业人员凭借精湛技艺为机器人设定精准参数、优化程序,使其能精准完成任务。
生产线的 “守护者”:机器人投入生产后,技术工人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工人需负责生产前准备,如调试设备、校准参数;生产中全程监视,及时察觉机器人运行异常并纠错;还要承担设备及零部件的调整、更新与维修,确保生产线稳定运行。随着机器人技术发展,对操作工人技能要求不降反升,关键时刻解决问题的往往是高水平技术工人,而非机器。
技能的 “传承者与创新者”:当前,机器人尚不具备自我改进技能的能力,技能的发展与突破仍靠人类完成。世界上精度极高的产品,如精度要求在 1/10000 毫米以上的 “超精密机械导轨的滑动面”,只能依靠手工打磨。这表明人类在追求极致技能的道路上,仍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
三、新时代对技能工人的新要求
技能与技术融合:随着自动化程度加深,一名工人需兼顾的生产环节增多,这要求工人具备多方面技能。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复杂,操作不仅需机械技能,还涉及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知识。如日本曾推行 “机电一体化” 教育,促使工人跨学科掌握技能,以适应生产需求。新时代的技能劳动者应是技术与技能兼备的全面型人才,至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
助力机器人技术开发:为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技能工人还肩负重任。一方面,在硬件开发上,需运用高难度技术和技能,研发特殊作业对象的机器人、高性能传感器、先进材料等;另一方面,在应用技术开发层面,要针对不同产业需求,开发适配中小企业、农业、流通业等行业的机器人,拓展机器人应用边界,提升产业自动化水平。
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虽改变了生产格局,但技能工人依旧是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且面临着技能升级与技术融合的新挑战,只有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智能制造浪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