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科技引发劳动力市场变革
工厂 “无人化” 趋势:欧特克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的言论虽略显极端,却折射出制造业工厂日趋 “无人化” 的现实。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正重塑劳动力市场格局,引发 “破坏性变化”。诸多报告显示,各国受影响程度不一,从 2015 年到 2020 年,15 个领先国家预计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展净损失 510 万个工作岗位;未来 10 - 20 年,西方发达国家平均 57% 工作岗位面临被替代风险,印度、中国、日本的比例更高,分别达 69%、77%、49%。在中国,这意味着劳动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大量从事易被替代职业的劳动者,可能被抛入结构性失业队伍。
岗位替代原因剖析:以日本为例,野村综合研究所指出其 “被代替比例” 高,源于白领员工劳动生产率低下,从事易被替代职业人数较多。这反映出在新科技浪潮下,劳动生产效率、职业结构与岗位替代风险紧密相关,那些无法跟上技术进步节奏、不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劳动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二、新科技创造就业的潜力与机遇
历史规律与时间因素:尽管新科技发展初期似乎带来更多岗位流失,但从历史长河看,创造的新工作机会终将多于淘汰的旧岗位,只是需要充足时间。如 19 世纪初,美国 80% 工作岗位在农场,历经约 200 年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消化了多达 78% 从农场溢出的岗位。当前对新科技发展就业影响的悲观预测,或许是对其创造新岗位能力预估不足,或预测周期过短。
产业领域的新机遇:研究表明,汽车、电子设备、可再生能源等 6 个产业领域在导入机器人后,雇佣人数仍呈增加态势。每导入 100 万台工业机器人,约可催生 300 万个新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劳动者掌握与机器人协同、维修的技术技能,并非局限于工程师群体,为不同技能层次劳动者敞开大门。
新兴企业与技能需求:新科技革命催生出机器人修理业、自动驾驶汽车维修业等全新企业和商业形态。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深入推进,对技术和技能要求水涨船高,大量新岗位将围绕 STEM 领域产生,且新时代技能要求在专业技能基础上,融入运用计算机的技能,促使劳动者持续学习、升级技能储备。
三、未来工作岗位的存续与挑战
人类独特优势岗位:抓住机器人与人的能力差异,能洞察未来长期不易被取代的工作岗位。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目前在与人交涉、说服、解决复杂问题、产生新思想等方面能力欠缺,使得护士、特色手工业者、商店导购员、工艺艺术家、创业者、有领导能力的管理者等需创造性、兼具情感才智的岗位,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有存在必要,凸显人类独有的柔性智慧与情感沟通优势。
短期失业压力及影响:即便坚信长期新科技创造岗位多于淘汰岗位,仍不可忽视短期内(5 - 10 年)失业人数增加问题。失业攀升将造成人力资本损耗、家庭消费缩减、企业投资下滑,拖累经济增长,滋生系列社会问题,亟需政策制定者未雨绸缪,制定缓冲与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新科技对劳动力市场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带来阵痛与失业压力,但长远看蕴含巨大就业创造潜力。各国需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助力劳动者适应变革,实现劳动力市场平稳过渡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