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迪达斯案例:“再工业化” 的缩影
近期,阿迪达斯公司一则计划引发关注,这家每年产出超 3 亿双鞋的德国体育巨头拟将机器人制造与 3D 打印作为球鞋主产方式,CEO 赫尔伯特・海纳宣称 “面对增长需求,利用机器人生产,生产线将回归欧美消费地”。曾作为劳动密集型代表的制鞋业,往昔从欧洲迁至亚洲,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在韩、中、越等地蓬勃发展。如今,机器人改变格局,即便德国人工费高,却能以少量人力实现机器人全天候不间断生产,亚洲生产优势渐失。阿迪达斯此举,仅是自动化浪潮推动发达国家从 “去工业化” 迈向 “再工业化” 的冰山一角。
二、发达国家 “去工业化” 历程回顾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发达国家涌起 “去工业化” 大潮,呈现三大显著特征:
产业结构失衡:劳动力大规模从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汽车、钢铁、消费电子等传统制造业式微,制造业占 GDP 比重下滑,服务业后来居上,占据主导。
产业转移浪潮:为削减成本,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纷纷将生产据点迁至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与资源,助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崛起,成为 “世界工厂”。
国内困境滋生:企业海外转移虽在微观层面降本增效、拓展市场、提升利润,却在宏观上引发国家制造业 “空洞化”,失业率攀升、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隐现。
三、“再工业化” 的兴起缘由与战略意图
技术与成本驱动:2010 年往后,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日臻成熟,加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工资上扬,如马克思所言 “机器价值与替代劳动力价值现差额”,在发达国家使用机器人生产成本更低,能以少人力维持高效生产,使得海外廉价劳动力魅力不再,众多企业回流,开启 “再工业化” 征程。
能源新契机:以美国 “页岩气革命” 为例,页岩气催生大规模无公害电厂,廉价电力成为吸引制造企业回归的磁石,进一步强化 “再工业化” 动力。
战略升级图谋:发达国家 “再工业化” 绝非简单重复往昔工业化路径,亦非单纯召回企业,实则瞄准产业结构高端化,力求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高地,拉开与新兴工业国制造业差距,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四、中国面临的 “去工业化” 隐忧
正当发达国家大力推进 “再工业化” 之际,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却现 “去工业化” 苗头。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服务业比重骤升,制造业优势有萎缩之势,表现为制造业产值占比速降,服务业占比飙升。2012 - 2015 年,服务业吸纳大量农民工,虽稳定失业率,却因我国服务业整体生产率仅为工业 80%,致使产业整体生产率下滑。更严峻的是,伴随制造业人力、投资缩减,部分发达国家撤资,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恐进一步拉大,形成 “马太效应”,给美国利用高 科技霸权遏制我国崛起以可乘之机,亟待关注与应对。
综上所述,全球 “去工业化” 与 “再工业化” 浪潮交织,中国需洞察局势,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谨防陷入被动,在新工业时代竞争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