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化浪潮冲击下的工厂变革
在东莞的一家工厂,呈现出高度自动化的景象。工厂内配备 900 台机器,一台机器 8 小时便可产出 400 个手机屏。往昔,每台机器需专人值守,如今随着先进机器人的引入,一名技术工人能够监管 18 台机器,使得剪切、搬运及维护手机屏所需的人力锐减至不足百人。瑞必达高管李景军表示,当下用人量仅为 3 年前的 1/10。这家工厂因提前迈向自动化,获得广东省 “机器换人” 计划 15% 的资金扶持,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典型范例。
二、“机器人革命” 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因素
2014 年,中国大力倡导 “机器人革命”,这一举措旨在实现国家产业升级,同时应对日益凸显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自 2010 年起,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中国适龄劳动人口逐步递减。以瑞必达为代表的企业积极响应,如李景军宣称其工厂已进阶至 “4.0 工厂”,实现近乎无人工厂的运营模式,彰显中国制造业在自动化道路上的快速迈进。
三、产业转型中的企业分化与困境
成功转型案例:TCL 电视机生产商等企业紧跟自动化潮流,打造出类似 “黑工厂”(因无需工人、灯光常闭而得名)的生产模式,展现出高效、智能的生产特性。瑞必达公司及其员工稀少却机器林立的工厂,更是成为东莞经济成功转型的象征,众多知名电子企业如华为、Oppo、Vivo 智能手机制造商集聚东莞,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传统企业困境:然而,东莞长期以低端产品工厂闻名,处于深圳的产业阴影之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近 10 年中国平均工资翻倍增长,使得东莞原有经济模式难以为继。诸多企业如鑫达玩具公司,曾在 2012 年为伦敦奥运会生产吉祥物玩偶,用工高峰时达万人,却在 2016 年 5 月倒闭,不仅千名员工失业,还拖欠数月工资与社保,周边厂区荒芜,工人对未来就业忧心忡忡,食品杂货店老板娘也感慨生意不复往昔,尽显传统制造业在转型浪潮中的落寞。
四、地方政府应对举措与潜在挑战
为遏制企业外流,作为中国出口重要支撑的广东省在 2 月份宣布冻结最低工资标准两年,试图稳定企业成本。但此举或使中国陷入 “中等收入” 陷阱,即经济增长在经历高速阶段后,停滞于难以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之相对,中国当局为摆脱困境,坚定投入资金助力企业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推动创新。东莞市政府积极作为,2015 年通过 “机器换人” 使相关公司节省 10% 成本,替换 43684 名工人,同时大力资助 “创新基地”、“开发区” 等新兴企业载体,虽园区外观现代、人才汇聚,但部分由政府出资的高楼大厦略显冷清,暗示产业转型仍任重道远,需在政策落地、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综上所述,东莞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一方面自动化与创新为部分企业带来生机,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面临困境,政府施策既有成效也面临挑战,未来需协同各方力量,深化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