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人才短板亟待补齐

   2024-12-24 工业品商城115
核心提示:在记者走访企业项目的过程中,一个高频且一致的反馈不绝于耳 ——“缺乏人才,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的基本方针,将 “人才为本” 置于重中之重,这绝非偶然,因为智能制造的推进,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在记者走访企业项目的过程中,一个高频且一致的反馈不绝于耳 ——“缺乏人才,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的基本方针,将 “人才为本” 置于重中之重,这绝非偶然,因为智能制造的推进,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中国高端技能人才需求量逼近千万大关,而实际情况是,这一预估数字恐怕还趋于保守。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横亘在前的一大难题便是人才匮乏。一方面,传统人才输送渠道在人才数量供应上捉襟见肘,质量上也差强人意;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自身人才储备如同贫瘠的土壤,难以为继;再者,师资力量与国际脱轨,人才培养方法陈旧落后,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智能制造人才短缺问题仿佛一道暂时无解的难题。

    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 CEO 范存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入探究德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其背后完善且独具匠心的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功不可没,毫不夸张地说,优质产业技术人才是德国工业 4.0 腾飞的坚实根基。当下,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生产组织者、质量保障者、技术创新者以及工业革新协调者等角色极度稀缺,也就是所谓的 “灰领”—— 应用型高端人才。不久前,范存艳在上海与德国工厂总会相关负责人交流时了解到,当前德资企业在中国拓展业务面临的头号难题正是人才短缺。

    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理会常务副主任李宝军透露,园区三年前携手沈阳装备制造学校共建 “宝马班”,由于教育模式深度融入德国制造特色,培养出的人才备受青睐,“宝马班” 的成功案例为范存艳的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

    范存艳强调,德国在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领域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与精妙方法,倘若不能深入其中潜心钻研,根本无法领悟其精髓。鉴于此,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果断全资收购德国陶特洛夫学院,并以此为基石创立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立志打造中国 “灰领” 人才的孵化摇篮。不仅如此,下一步中德新松教育还计划以开放包容之姿,联合更多机构与企业,快马加鞭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进程。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前些年,中国软件人才青黄不接之际,各地、各院校、各机构齐心协力,构建起多层次的软件学院与软件培训基地。如今,面对智能制造人才、应用型高端人才的培养困境,我们期盼能引发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让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为制造强国梦注入澎湃动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